枫林在线论坛>>学术热点 [普通模式]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93931] 主题: 又是人兔细胞融合
作者: KID_1412 标题:  又是人兔细胞融合[转载]
昵称: 无知·沧浪之水~ 来自: 218.78.*.* 详细
经验值: 78172 发贴时间: 2003年08月30日 12:21:37
等级: ★★☆☆☆ 长度: 5973字
又是人兔细胞融合 




南方周末    2003-08-28 10:50:33 


  左图:
  盛慧珍教授(右二)正在指导学生做实验

  
  又是人兔细胞融合
  对中国科学家的这一成果,国际科学界反应谨慎

  □柯南

  两年前,中山医科大学有关人兔细胞融合的研究经过媒体的渲染,曾引起广泛争议
。就在这件事被人淡忘之际,最近,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在杂志上首次发
表了这方面的研究论文。与两年前不同的是,这一回,伦理上的争议却不是主要的。

  第一篇论文
  “干细胞”是近年来频繁出现在媒体上的一个词,它是指那些有能力分化成各种特
殊细胞类型的细胞。一般而言,尽管各种体细胞———比如肝细胞、神经细胞———最
初都是由胚胎细胞发育而来,但是前者不具有再发育成其他类型体细胞的能力。
  然而,如果能够消除这些体细胞的“记忆”,它们就有可能恢复到胚胎细胞的状态
——科学家称之为把细胞“重编程”。把通过“重编程”得到的干细胞在不同的环境条
件下进行培养,就能得到各种分化细胞。人们通常把这种利用体细胞制造胚胎干细胞,
分化后再移植回人体的技术称作“治疗性克隆”。
  在本月出版的《细胞研究》杂志上,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盛慧珍教授领导的研究小
组首次报告,通过融合人兔细胞,他们得到了人类胚胎干细胞。《细胞研究》是中科院
下属的上海生命科学院主办的一份双月刊杂志,论文的第一作者为盛慧珍的学生陈莹博
士。
  “假如‘治疗性克隆’这条路走通,它可以为胚胎干细胞应用于临床解决免疫排斥
问题,”盛教授在一份传真里解释说,“通过这条途径获得的胚胎干细胞应和病人的基
因型是一致的。这样的干细胞及其子代细胞将来用于临床,植回病人,会被病人的免疫
系统识别为‘自我’细胞而不受排斥。因为这个特点,这种细胞有可能被广泛应用。”

  盛教授使用的体细胞来自一位5岁男孩和两位成年男性的包皮细胞,以及一位60岁女
性的面部细胞。实验的另一半细胞则是新西兰兔的卵母细胞。他们把体细胞的细胞核放
入去核的兔卵母细胞,让融合后的细胞发育到胚泡阶段,从而得到了胚胎干细胞。
  此前,科学家只是在除人以外的其他物种中实现了这种“重编程”。在接受《自然
》杂志采访时,英国细胞生物学家洛弗尔—巴吉(Robin Lovell-Badge)说:“这是
第一篇令人信服的显示出人类(的体细胞)也能重新编程的论文。”

  人兔之间
  选择不同物种的细胞进行融合,有它独特的优点。“采用非人类卵母细胞作为‘容
器’材料的原因在于人类卵母细胞更难采集,”《科学》杂志负责生物学部分的高级编
辑海因斯(Pamela Hines)在一封电子邮件里告诉笔者,“人类的卵母细胞在数量上很
少,并且采集它们需要对捐献者的医学干预。人类卵母细胞捐献还存在伦理上的选择:
捐献者允许她的卵母细胞怎么样被使用?而来自诸如兔子这样动物的卵母细胞更容易获
得,并且捐献者的伦理选择并不复杂。”
  然而,把不同物种的细胞融合在一起,也不可避免地会招致争议。一些过分简化的
说法常常会把“治疗性克隆”变成“克隆”,然后就是“克隆人”,再加上人-兔的细
胞融合,于是就有可能使一些人产生“半人半兔克隆人”的恐慌。
  在盛教授看来,这样的一种恐慌在科学上很难站住脚。“将人体细胞与去核动物卵
母细胞融合,这样形成的胚胎,其染色体全部是人的,”盛慧珍说,“去核动物卵母细
胞主要是提供了一套因子,可以对人体细胞核进入重编程后,这套因子及卵母细胞携带
的其他绝大多数蛋白和RNA在后面的胚胎发育过程中都被降解了。因此,最后带入胚胎干
细胞的主要卵母细胞成分只有线粒体DNA了。”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工厂”,存在于细
胞质之中。
  “因为线粒体DNA并不编码与‘人’特征的任何蛋白质,因此在伦理上应不会有太大
争议。”盛教授进一步解释道。
  两年前,广东中山医科大学的陈系古教授曾宣布,他把人类皮肤细胞核移植到家兔
卵母细胞中,并克隆出100多个人类胚胎,这一研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广泛的争论(本
报2001年9月27日科学版曾以整版篇幅予以报道)。据《文汇报》报道,当时国家人类基
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伦理委员会的沈铭贤将这一消息称为“是对生命伦理的‘突袭’”,
“正在起草的《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大纲》(建议稿),其中第14条明确写着
‘反对人体-动物细胞融合术,禁止将人的体细胞与动物的卵细胞质结合的实验’”。

  但是这份建议稿并非铁板一块,后来得到上海市政府认可的大纲显然更加积极:它
允许出于研究目的而进行的人体—动物细胞融合实验。盛教授介绍说:“整个基因组南
方中心伦理管理委员会在制定干细胞研究伦理条例时,将这些因素已考虑进去了。我们
的研究是在该管理条例的指定下进行的。”《文汇报》的一篇报道也印证了这一说法:
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研究部顾问组组长陈仁彪教授对论
文作了仔细审阅,认为未发现有违背现有伦理准则之处。

  不像是真的?
  尽管在伦理问题上面临的争议较小,盛教授的研究却并非一帆风顺。研究工作从19
99年开始,一直对媒体保持低调,最早的新闻报道可能来自去年3月6日的《华尔街日报
》。两年前,关于这项研究的论文手稿就已经在科学界流传,直到这个月,论文才得以
公开发表。“其实对我们的研究结果,国际上已‘怀疑’、‘争议’了两年。”盛教授
告诉笔者。在接受《自然》杂志采访时,盛教授承认,“可能还需更长的时间才能让人
们接受这项工作。但是科学界有权利质疑这项工作的细节,我们也有责任回答他们。”

  麻省理工学院怀特黑德研究所的生物学家戴利(George Daley)认为,“如果这篇
论文能够被其他人重复,那么它是有吸引力的,有价值的。”但是目前还没有其他科学
家重复验证盛教授的成果。美国先进细胞技术公司(ACT)的兰扎(Robert Lanza)博
士在接受合众国际社采访时认为,这项研究“听上去似乎太好了,而不像是真的。”兰
扎所在的ACT公司曾经尝试用类似的方法取得灵长类动物的干细胞,但是没有成功。
  海因斯认为,盛教授的这项工作(为生物学)“带来了好几项挑战:人与其他动物
的杂交细胞有什么治疗用途?我们能从(融合后的细胞的)细胞核与细胞质的相互作用
中知道什么?这些杂交细胞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细胞核与线粒体的相互作用吗?”
  哈佛大学的细胞生物学家麦尔登(Doug Melton)在接受《自然》采访时表示,他
相信实验产生的干细胞确实有能力分化出各种细胞,但是他对细胞的稳定性尚存疑问:
“细胞能在培养皿里生长多长时间,还不太清楚。”不过,他对论文终于能够公开发表
感到高兴,认为“这将鼓励其他人去尝试”。
  “关于人核移植胚胎干细胞的分析尚未达到国际规定的全部指标,因此有怀疑和保
留是非常自然的,”当被问及她对其他科学家的评论有何感想的时候,盛教授回答说,
“但科学是基于事实的。这项研究的意义不在于现在人们怎么想和怎么评价。随着时间
的推移,只要拿出实验依据来,人们自然会接受和承认的。”
  从目前的情况看,无论是国外科学家还是国内的科学家,他们的态度普遍比较谨慎
。“这些实验结果被科学界的其他人重复验证,这十分重要,”海因斯说,“当结果被
其他人重复出来,并且尝试改变一些实验参数,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通过这样一种
杂交到底产生了什么种类的细胞。”

  
 
  
  
 

论文的第一作者陈莹博士 

~~~~~~~~~~~~~~~~~~~~
 


~~~~~~~~~~~~~~~~~~~~

========== * * * * * ==========
作者: xiaokaone 标题:  Re: 又是人兔细胞融合
昵称: 害怕游泳的鱼 来自: 218.72.*.* 详细
经验值: 2571 发贴时间: 2003年10月01日 22:55:49
等级: 对答如流 长度: 28字
二医现在红的一塌糊涂,没办法
========== * * * * * ==========
Top

| 用户注册 | 在线用户 | 投票中心 | 常见问题 |

Copyright © 2001-2012 枫林在线(www.FengLin.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运行使用38.3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