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林在线精华区>>影视世界>>明星
[85900] 主题: Alfred Hitchcock永远的悬念大师
作者: bathory (muttoooooooon)
标题: Alfred Hitchcock永远的悬念大师[转载]
来自: 61.171.*.*
发贴时间: 2003年08月13日 16:07:06
长度: 12912字

就在电影艺术伴随着人类文明跨入新的世纪的时候,世界各地的电影爱好者也迎来了悬
念大师Alfred Hitchcock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素有“梦幻工厂”美誉的Hollywood又一
次掀起了“Hitchcock热”。以大师经典作品内容为题材的重拍片也相继问世,当年轻
一代的影迷们继续为Hitchcock的那些悬念迭起的惊险电影所痴迷的时候,Hitchcock在
电影史上所创造的不可战胜的神话再一次得到验证。

  童年阴影

  Hitchcock1899年8月13日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天主教家庭。在当时的英国,许多家
庭受到天主教教义的严格禁锢,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整个欧洲带来了动荡和经济不
景气,使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沉闷压抑的环境中,尤其对那些来自社会中下层的人们,生
活更是举步为艰。
  Hitchcock的父亲是个从事水果、蔬菜批发生意的小商人。Hitchcock六岁那年,严
峻的父亲为了惩罚他因顽皮所造成的过失,竟让警察把儿子关进了拘留所,放出来后,
警察警告他,“我们就是这样对付顽皮小孩的。”不仅如此,父亲还把Hitchcock自幼
送进教会学校寄读,Hitchcock后来说,“我怕死体罚了。”这一切使这个貌不惊人的
孩子对周围的事物特别敏感,还经常会产生无名的恐惧和焦虑。童年的经验对成人人格
的铸造和影响、对飞来横祸的恐惧、在极度礼教压抑下滋生的反叛和变态,成为Hitchc
ock日后作品的中心题旨,这些主题和他的成长经验密不可分。
  电影诞生的初期,大部分观众就来自当时社会的中下层,童年的Hitchcock正是在
伦敦东区的电影院里发现了这门神奇的梦幻艺术。此外,由于Hitchcock自幼性格内向
,对地理和旅行有着特殊的爱好。伦敦早期发生的各种离奇的案件也成为他童年时代津
津乐道的话题之一。这些爱好给他的童年带来了快乐,也对他未来的电影创作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1915年,Hitchcock从工程航运学校毕业之后,先到一家电讯公司做技术员。1919
年,他毛遂自荐到美国拉斯基电影公司设在伊斯林顿的电影制片厂工作,并成为一名无
声电影的字幕设计员,从此便开始了他漫长的电影生涯。1921年Hitchcock开始担任制
片和导演工作,到1980年逝世为止。他总共执导了53部剧情片和难以计数的电影影集。


  初战英伦

  研究Hitchcock的学者通常以1938年为界,把他的作品分为“英国时期”和“美国
时期”。他在英国时期的作品,技巧和常见主题都已成熟。
  1925年,Hitchcock独立执导了他的处女作《The Pleasure Garden》(《欢乐园》)
,接下来的几部早期作品,都表现出受到德国表现主义电影风格的影响。
  20年代中期,Hitchcock的知名度日隆,他的影片逐渐成为衡量精品的尺度。《The
 Lodger》(《房客》)(1926年)是其中的典型之作,Hitchcock把《The Lodger》看
作是他的第一部电影,在本片中他创建了一种拍摄惊险电影的模式,引起电影界的广泛
关注。
  在这部无声电影中,Hitchcock尽可能使用较少的字幕来表现故事情节的发展,其
摄影手法也明显受到巴洛克风格的影响。在拍摄那组著名的天花板上移动的脚步的镜头
时,开始了他在未来作品中对摄影技巧和视觉效果的刻意追求。光和影的巧妙组合和摄
影机的复杂运动,剪辑产生的隐喻效果,刺激得人喘不过气来的交叉剪接,都奠定了Hi
tchcock作为一个举足轻重的年轻导演的地位。《The Lodger》在公演时被赞为“英国有
史以来最好的影片”。
  Hitchcock电影中的近乎荒诞的灰暗色调,也是由于他在同一时期承袭了文学大师
霍夫曼、爱伦・坡和卡夫卡的传统。初涉影坛的那段日子里,他在制片厂里从事过编剧
、美工、摄影和剪辑等多种工作,这些经验为他以后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9年,Hitchcock执导了英国第一部有声电影《Blackmail》(《讹诈》),在这
部影片中Hitchcock首次尝试用“主观的声音”,来渲染女主人公因杀人而产生的极度
恐慌的心情。而且他成功地使观众接受了扭曲的道德观念,竟然为杀人者的逍遥法外而
欢呼雀跃。
  Hitchcock在架构故事情节上也别出心裁,推出了类似“好人蒙冤”的题材,无辜
者为了洗清冤情自任业余侦探,于是引出一场场“猫捉老鼠”的游戏。1994年Hollywoo
d第一部闯入中国内地的大片《The Fugitive》(《亡命天涯》)实则Hitchcock老片的
翻版。欣赏这类电影的乐趣在于,忽隐忽现的线索和故布疑阵的诱导把观众置于导演的
股掌之中,观众听任其摆布而浑然不觉。难怪Hitchcock有“悬念大师”的美名。
  1935年,影片《The 39 Steps》(《三十九级台阶》)的诞生,标志着Hitchcock艺
术风格的日趋成熟,这部描写追捕的电影充满了令人激动的悬念和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
,成为Hitchcock早期在英国拍摄的经典作品。在接下来的《Secret Agent》(《间谍末
日》)(1936年)和《Sabotage》(《破坏》)(1936年)中,有一些缺憾是大家有目
共睹的。根据Hitchcock自己的理论,如果悬念得不到观众的认可,那么势必会危及到
人物塑造和情节编织的合理性。但是,《The Lady Vanishes》(《失踪的女人》)(1938
)很快又使他恢复到已经建立的惊险片模式上来,而且它是一类更加机智、幽默的娱乐
片。该片不仅为他赢得了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奖,同时也为他即将到Hollywood发
展铺平了道路。Hitchcock在英国十几年的工作中,他先后拍摄了二十余部电影,其中
以《The 39 Steps》和《The Lady Vanishes》最为著名,使他跻身二十年代英国最优秀的
电影导演之列。

  “浪漫”求婚

  Hitchcock承认,23岁以前,他从来没和女人出去玩过,从没喝过酒,对爱情完全
忽视。他是在拍摄一部影片时,遇到自己未来的妻子的。有趣的是,这部影片的名字叫
《Woman to Woman》(《女人到女人》)(1923年)。这个女人叫Alma Revere,她当时在
这部片子中担任剪辑。
  Hitchcock曾对别人说,他的求婚的时机选择得恰到好处。那时,他们两人正乘船
穿越海峡,遇到了暴风雨。Hitchcock趁机向Alma求婚。“我想那时她由于晕船,抵抗
力会很低,因此料定不可能遭拒绝。”1926年,两人结婚,1928年生了一个女孩。此后
的50年,Alma成了Hitchcock的“幕后顾问”,从剧本的审定到拍摄过程和后期制作,
无一不倾注着Alma的心血。例如,是Alma注意到在《Psycho》(《精神病患者》)(19
60年)中Janet Leigh被杀后,两个画面里都有她抽搐的动作。就是这种细致入微的精神
,使Alma成为Hitchcock的诤友。婚后,他们携手拍摄了被认作是“真正的Hitchcock的
第一影片”――《The Lodger》。

  成名美国

  1939年应MGM电影公司的制片人David O. Selznick之邀,Hitchcock一家来到大西洋
彼岸。在Hollywood他执导在美国的处女作《Rebecca》(《蝴蝶梦》)(1940年)。该
片一鸣惊人,捧得Oscar最佳影片奖。为了庆祝该片的成功,洛杉矶市政局把Hollywood
林荫大道临时易名为“Rebecca”大街,同时在举行首映式的夏威夷剧院设置了一个特
大座位,上面写着“Alfred Hitchcock专座”。从此,Hitchcock开始了他人生另一个40
年的奋斗历程。
  40年代,是Hitchcock电影艺术风格的过度时期。虽然受到Hollywood电影工业体制
的局限和束缚,但是他仍然继续在惊险、犯罪题材影片的拍摄技巧上大胆尝试,不断创
新。影片《Suspicion》(《疑影》)(1941年)首次把犯罪引进到家庭环境中予以表
现,它是Hitchcock在Hollywood初期的代表作。该片表面上讲述了一个年轻的姑忍受自
己最亲近的叔叔是个杀人魔王的故事,实际上它是对美国中产阶级生活的黑暗根基进行
深刻而冷静的剖析。在Hitchcock眼中,罪恶不仅来自那些人类行为的暴力,而且还深
深地根植于社会制度和道德观念中。
  在专门表现心理分析的影片《Spellbound》(《爱德华大夫》)(1945)中,由于
Gregory Peck和Ingrid Bergman两位影星的出色演技,再加上Salvador Dali为影片设计了
具有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布景,使该片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下一部影片《Notorious》
(《美人计》)(1946),同样是具有神秘、浪漫色彩的作品。Cary Grant与Ingrid Ber
gman在该片中创造了电影史上最长的一个吻,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同时这也
是Hitchcock在表现女性牺牲题材中,最具有说服力的一部作品。影片《Lifeboat》(
《救生艇》)(1944)和《Rope》(《绳索》)(1948)都是他在电影技术方面所进行
的有趣的实验。前者在一个特定的空间里完整地讲述了一个故事,这是对电影自身特征
的有力挑战;后者则是在长达一百多分钟的影片里,使用一个完整的单一镜头,未经任
何剪辑摄制完成的。
  1951年拍摄的《Strangers on a Train》(《列车上的陌生人》)是对过去作品的一
次超越,Hitchcock在表现“互换谋杀”的拿手好戏时,也在暗示一种强烈的同性恋倾
向。
  对于Hitchcock来说,整个五十年代是其电影事业的巅峰时代。在此期间他完成了
一系列精彩的影片,情调的惊险喜剧片《To Catch a Thief》(《捉贼记》)(1955);
以及充满黑色幽默的《The Trouble with Harry》(《哈里的麻烦》)(1955)等风格各
异的作品。在前两部电影中,女主角Grace Kelly成为Hitchcock最满意的女主角。
  同一时期还要提及的是Hitchcock本人最得意的惊险片《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知情太多的人》)(1956),他完全凭自己的兴趣,破例把这部早期作品进行重新
演绎。1957年拍摄的影片《The Wrong Man》(《冤枉的人》)中,Hitchcock首次尝试采
用纪录片电影的风格。该片通过著名影星Henry Fonda细腻感人的表演,深刻揭示出美国
司法制度的阴暗面。
  被影评界公认的几部经典作品:《Rear Window》《后窗》(1954)、《Vertigo》
(《眩晕》)(1958年)和《North by Northwest》(《西北偏北》)(1959年),是同
一时期最光彩照人的电影。《Rear Window》中所虚构了一位有窥视癖的摄影师,他意外
地观察到一起凶杀案,同时也为这种不道德的行为付出了代价。Hitchcock在影片中沿
察了窥视者与被窥视者之间的关系,并且把这种窥视者的角度引伸到银幕前的观众身上
。《Vertigo》是Hitchcock最成功地运用悬念的典型实例,影片最初放映时被认为是有
严重缺憾的作品。直到八十年代,才被国际影评界评为电影史上“十部最佳影片”之一
。在这部影片中,Hitchcock又找回了对“迷失身份的女性”题材的特殊兴趣,不过与
《Notorious》和《Suspicion》有所不同的是,这次它引起了男性的盲目崇拜。《Nort
h by Northwest》也许是观众们最熟悉的一部Hitchcock模式的电影,其中那些令人难忘
的追捕场面,让人们更明确地与Hitchcock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戏剧性的情节,加上微
妙的男女关系,以及那些机智的象征手法和极富创造力的悬念,所有这些都使这部影片
变得更加完美无缺。
  步入Hollywood后,Hitchcock足迹遍及“八大公司”,他依靠制片厂制度的严密组
织分工,实行导演负责制,抵制制片人对业务的干涉。他以《Rope》投石问路,尝试独
立制片,并开始涉足电视和出版行业。从1955年至1965年,他监制和执导了《Alfred Hi
tchcock Presents》(《Hitchcock节目》)(1955年)和《The Alfred Hitchcock Hour》
(《Hitchcock时刻》)(1962年)等惊险电视连续剧,还允许专讲怖故事和神秘小说
的刊物借用他的名字。四处出击使Hitchcock名利双收,到了60年代中期,连他的侧影
都同他的签名一样,成了价值昂贵的无形资产。

  自我推销

  不雇请明星而用导演本人的形象进行“促销”,Hitchcock是影坛第一人。Hitchco
ck时常会在自己执导的影片中露面,但他只是“露面”而已,没有一句台词,他扮演的
角色永远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车祸发生时,围观群众中的一分子;在电话亭内拨打
电话的无名氏。在《The Birds》(《群鸟》)(1963年)中,他的形象所占的画面比任
何时候都要大,只因其左右开弓都牵着小狗。只见他慢悠悠地从花鸟店内踱了出来,而
此时女主角丹尼尔丝正在匆匆进入该店,两人擦肩而过。
  Hitchcock第一次在银幕露面纯属偶然。在拍摄《The Lodger》时,新闻编辑室里的
一场戏需要一些群众演员,Hitchcock正好身在其中凑数。
  有趣的是,Hitchcock的一些追随者们也热衷于在自己执导的电影中担当角色,以
便贯彻“作者论”的美学原则。在Oscar最佳影片《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终场
之前,男主角Paul以为硝烟散尽、和平到来,就从掩体中伸出手来捉蝴蝶,谁料冷枪打
来,Paul一命归西。观众在特写镜头中看到的那只捉蝴蝶之手实为导演Lewis Milestone
的手。

  曲终人未散

  1960年的《Psycho》是Hitchcock在票房上最成功的影片,这部影片在80年代和90
年代都有重拍。片中那段慑人心魄的浴室杀人的画面,成为西方恐怖片的经典镜头。该
片再次体现了Hitchcock独特的“纯电影”表现手法,他通过精心营造的视觉和音响效
果,以及摄影机的移动和变位,制造出紧张的气氛,让观众永远置身于故事的情节的悬
念之中。正是由于Hitchcock独树一帜的电影风格,才使他在国际影坛享有“悬念大师
”美誉。同时由于电视系列片《Alfred Hitchcock Presents》自五十年代开始在世界各
地陆续播放,他的名字逐渐被观众当成“惊险片”的同义词。
  Hitchcock的晚期作品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1963年完成的《The Birds》使他
成为电影史上的“灾难片”的开拓者。这部大量使用特技镜头的影片,通过描写一位来
自上流社会的不安分的女子,在海滨小镇上遭遇到可怕的群鸟攻击,向观众展示出大自
然对人类的报复。但是评论界和观众对该片的反应十分冷淡,在下一部影片《Marnie》
(《玛尔妮》)(1964)中穿插了暴力、性和偷窃等行为,通过对女主人公的心理分析
,揭示出人物内心世界的扭曲和丑陋。在这两部作品中,Hitchcock开始沉浸在一个艺
术家的自我陶醉中,这使他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
  1966年拍摄的《Torn Curtain》(《破碎的幕布》)中,Paul Newman扮演了一个为
获取情报与东欧间谍展开殊死搏斗的科学家。它与另一部分反映古巴导弹危机事件的影
片《Topaz》(《黄玉》)(1969),都是以冷战时期国际冲突为背景的电影。它们在
不同程度上都属于Hitchcock的失败之作,直到最后的作品《Frenzy》(《狂凶记》)
(1972年)和《Family Plot》《家庭阴谋》(1976年)的问世,Hitchcock才重新赢得
了观众的喝彩。
  1967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授予他“Irving G. Thalberg Memorial Award”(
“欧文・撒洋伯格纪念奖”)。1971年,Hitchcock获得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1979
年3月,美国电影艺术学院授予他终身成就奖。1980年元旦,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给
他晋封了爵士封号。
  1979年8月13日,是悬念电影大师Hitchcock的八十岁生日。进入垂暮之年的Hitchc
ock身患多种疾病,在Hollywood的朋友们为他举行的生日晚会上,被人用轮椅推着与前
来道贺的友人见面。最后,他突然站起来与大家开玩笑:“此刻,我最想要的礼物是一
个包装精美的恐怖。”第二年的春天,Hitchcock病情加剧,1980年4月28日,这位电影
大师在洛杉矶溘然长逝了,享年80岁。直到最后一刻,这位电影大师还在筹划拍摄影片
《短夜》。

  永垂不朽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实践中,Hitchcock先后执导拍摄了五十多部电影和二十
余部电视片,留给观众的是部部充满悬念的恐怖的电影作品。这些影片不仅获得广大影
迷的喜爱,而且受到电影评论界的高度评价。Hitchcock电影的真正意义,在于它通过
表现影片中人物的犯罪心理、精神变态以及两性冲突等多方面的内容,深刻地揭示出人
类心灵深处最阴暗、最险恶的一面。观众们从精彩曲折的情节中获得欣赏的愉悦,评论
家们则从其深刻的内涵和寓意中获得启迪。
  Hitchcock的电影艺术风格对年轻一代电影导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中间最突
出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弗郎索瓦・特吕弗、克劳德、夏布罗尔,以及美国的Steven Spie
lberg和David Lynch等。至今,世界各地仍然在不断播放着Hitchcock的影视作品。不仅
如此,近期Hollywood又掀起重新拍摄Hitchcock作品的热潮,新版的《Dial M for Murder
》和《Psycho》已经问世。Hitchcock在二十世纪所创造的电影奇迹,将和这位悬念大
师富有传奇色彩的艺术生涯一起,留给世人一个永远难以破解的谜团……

========== * * * * * ==========
上级目录
Copyright © 2001-2025 枫林在线(www.FengLin.inf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