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林在线论坛精华区>>影视世界 |
[321857] 主题: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
作者: lader (懒人一个) | ||
标题: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 ||
来自: 192.168.*.* | ||
发贴时间: 2005年01月09日 21:44:01 | ||
长度: 680字 | ||
它是一幅画名
也是一部电影的名字 画很有内容 而电影有了更多的思想 画面的色调一直是棕黄色 暗暗的,冷冷的 让人想睡觉,想堕落 同时勾起了你对未来的憧憬和妄想 感叹于她的轻盈易碎的才情 厌恶于他的无能软弱和迷离 作为艺术家的悲伤 他苟活,无力保护自己心动的人 而只能在那具肥胖庸俗的身躯边游走 作为女仆的自持 他忍痛戴上了可增加些微光线的耳环 尽管它只是一个道具 但有它看出了他的悉心与执著 她对艺术的理解和对心的妥协 没人可以为别人妄加命运 屠户的幸运 她的幸运 只有两个纯真的人 让这部剧充满了活力与感动 而剧种那无法释怀的 怨恨的目光 诅咒的目光 贪婪的目光 被摒在了一个个美妙的吻之后 不管是抑郁 不管是纯真 她明白了自己的所属 并毅然选择了它 注定平凡 也注定幸福 |
||
========== * * * * * ==========
|
作者: coldfish (cold) | ||
标题: Re: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 ||
来自: 192.168.*.* | ||
发贴时间: 2005年01月09日 23:21:40 | ||
长度: 4719字 | ||
很好的诗,点评到位
来段点评文章,并顺便将画家原作和海报比较一下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原文作者:小浩发布时间:2004-8-28 21:48:38 昨天看完了那本《girl with a pearlearring》。电影是几个月前看的, 书却上上星期偶尔经过书店看见才买的。看这个电影时我曾以为这是个真 实的故事,后来我才知道,作者也是在看了vermeer的油画后被其吸引,于 是一一看过他的所有作品,并根据这幅真实的油画,假想了这个故事。 这本书说的是一个生长在荷兰delft的17岁姑娘griet,因为家里生活拮据 ,来到画家vermeer家做女佣,每天洗衣拖地,打扫画室。这是一个大家庭 ,除了vermeer和他的妻子,几个孩子,还有他的岳母,以及一些下人。整 个家庭的重担都是由vermeer的油画来负担的。grier不但要每天打扫verm eer的画室,还要尽量保持那些东西处于原状从而不影响vermeer的油画。 虽然她和vermeer几乎很少说话,在日复一日的打扫中,她细心地揣摩他的 画,观察画室里每一点细微的变化。 vermeer画得很慢,在他做画的时候,也不允许别人来打扰他,包括他的妻 子。于是griet这个小小的女佣,成为这个家里唯一一个能如此接近画室的 人。vermeer沉默寡言,griet小心翼翼。他开始教griet研磨油画颜料,并 不管她是否做完了手上的工作,griet不愿意告诉他的妻子和其他家庭成员 ,她默默地起早贪黑地满足他的要求。直到有一天一个好色的画商要求ve rmeer画griet和他,她不愿意,当然vermeer也不愿意,为了不得罪这个画 商他勉强答应画一幅她的肖像,单独的她。一天又一天,这一切都是秘密 进行的,他的妻子和孩子从来不曾知道他在同时画两幅画。他坚持要求gr iet戴着他妻子的那对珍珠耳环,尽管griet没有耳洞。griet忍痛自己扎了 一个耳洞,而他却执意要她戴上两只耳环,即使他们都知道只有她的左耳 才会出现在画面里。griet让他亲自把她的右耳穿破,戴上另外那只耳环, 这是他们唯一一次如此靠近。当油画完成的那一刻,终于,他的妻子知道 了,嫉妒与仇恨全都爆发了,griet甚至没有来得及看一眼最后完成了的她 的肖像,便默默地离开了这个家庭。 这部电影大部分是按照原著拍的,只是结局和电影里有些不同,电影里的 griet回家后,一天vermeer家的女佣找到她,交给她一个布包,里面是那 对珍珠耳环。而原著上是说griet离开后,嫁给了一直仰慕她的屠夫的儿子 ,成为了肉店的老板娘,10年过去了,她有了自己的孩子,虽然偶尔在集 市上眺望见他的身影,但她再也没有回到过vermeer家,日子被生活琐事, 孩子充满,她越来越少回想到他。直到有一天,vermeer家的佣人来请她过 去,她才知道,vermmer不久前去世了,在遗嘱里写明,属于他妻子的那对 珍珠耳环将属于griet,尽管他的妻子是那么的不情愿,可是这对耳环还是 交给了griet,griet百感交集,又怕丈夫怀疑,不敢将这么贵重的耳环拿 回家,只好将它卖掉,将所得到的钱永远珍藏。我也说不清我更喜欢哪一 个结局,电影的结局更加唯美一些,而书中的结局更现实,更加深刻,只 是两个结局都让人怅惘。 整个书里,vermeer从来没有表达自己是喜欢griet的,没有一个亲吻,没 有一句流露爱意或者怜惜的话,让人怀疑他对griet究竟是怎样一种感情, 或者根本没有感情?直到10年以后,在他最后的日子里,又把那幅已经被 画商拿走的画借了回来,细细地看,和他的其他作品不一样,这幅化没有 复杂的背景,没有装饰,一片黑色,只有她的一个转身,一个回眸。那是 他眼中的griet,既不是一个女佣也不是一个小姐。在10年以后,他将那副 属于他妻子的珍珠耳环硬是留给了griet,一切都尽在不言中了,他的妻子 明白,也许总一开始就明白,griet也明白了。他也许从来没有想要拥有g riet,没有想要改变她的生活,只是以他的方式他的眼光看着她,即使有 一天,她消失了,她的样子却是留在他的脑海里,他是明白这一天必然到 来的。 griet当然是爱他的,从对他的作品开始,她在他的画室里,画面上,偷偷 地捕捉着每一点微妙的气息,这个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快乐或者悲伤的 一部分。然而,一个女佣的生活不可能因为他有所改变,女佣始终是女佣 ,最后还是要回到她自己的世界,结婚生子,为生活操劳。她并不确定ve rmeer对她的感情,她甚至怀疑,他的一丝不苟,完全是为了那幅油画而已 ,而不是画里的人。这样想也许能使她平静一些,轻松一些。但拿到那对 珍珠耳环的那一颗,她的疑惑终于解开了。虽然我很不情愿看见她把那对 耳环卖了,但或许这更符合现实,她不能把珍珠耳环拿回去,因为她怕他 丈夫知道曾经一直忧虑的事情个事实,而一个屠夫的老婆永远也用不到如 此珍贵的一对耳环。vermeer想要表达的她已经懂得,卖掉那对耳环或许也 像丢掉一个背负多年的包袱。另人欣慰的是,她会将其中的五个硬币藏了 起来,她将永远也不会花这个钱。 在电影里,griet的台词很少,当然vermeer更少,更多的是暖色画面和肢 体语言。没有任何强烈的内心挣扎或者情感表达,一切都是淡淡的,一个 贫穷家庭的女孩,平凡的生活,日子就在每天的洗衣做饭,扫地缝衣中度 过,就像电影里的集市,教堂,人群那样普通,没有任何惊喜。可是整个 电影,或者是小说,留在我脑海里的印象是如此强烈。 故事是是作者想象的,然而这幅油画却是真实的。我仔细反复地看这幅画 ,画里的无名女子,也会想要猜想画后面的故事。一幅油画的完成是一个 漫长的过程,尤其在那样的年代,每一种颜色都要由画家自己用不同的材 料一点一点研磨混合而制。画画的人总是想要通过画来表达他看见的画中 的人,从一个不同于别人的角度,而我们又试图以同样的角度来看这幅作 品,试图通过我们看见的去了解画者与被画者之间的故事。这个是油画的 魅力也是时间的魅力,因为秘密之所以神秘,是因为它随时间一同埋葬, 留下后人想象着种种可能。 --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
||
========== * * * * * ==========
电影海报.jpg (71040字节) 画家原作.jpg (102323字节) |
作者: wistar (剑之心*终日乾乾) | ||
标题: Re: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 ||
来自: 202.120.*.* | ||
发贴时间: 2005年01月14日 12:39:03 | ||
长度: 4043字 | ||
关于那幅画,收了一份评论,写得也很不错。
一位画家的真故事和假故事 (作者:格言谨记) 弗美尔(荷兰,1632-1675)的名画《带珍珠耳环的少女》,据考证创作于 1660年,与伦勃朗的那幅著名自画像同年,其年弗美尔28岁,想必应该是 风华正茂吧,待在一生未曾离开的德尔夫特,做他的小画商生意,别说欧 洲,就是荷兰本土,听说过他的人也是寥寥可数;他的前辈伦勃朗那时54 岁,已经名满天下,不过仍然穷困潦倒,在罗桑弗拉哈特度过了失意然而 辉煌的最后十年。作为荷兰画派的奠基者,伦勃朗给后世留下几千幅作品 ,包括600幅油画、翻一番的铜版画和不计其数的素描;而弗美尔,则几乎 湮没无闻,后世能够确认的作品还不到40幅,如果不是一次非常偶然的机 缘,连这些也会消失于无形,一个如此伟大的画家曾经存在过,只活了43 岁,生前籍籍无名,死后默默无闻,直令人感叹。 他们差不多是同时代的人,其时荷兰刚刚独立,富足悠闲,新兴的小市民 阶级构成一个独特的消费群体,他们习惯用“小画”装饰墙壁,荷兰即兴 起“小画派”,画面只有A3或者A4复印纸大小,无论是伦勃朗还是弗美尔 ,都精专于此,不过画家在当时应该不算非常好的职业,他们都负债累累 ,伦勃朗曾经很富有,不过因为得罪世俗社会而陷于穷困;弗美尔干脆是 因为子女太多而破产。到今天,伦勃朗的世界美术史地位已经无可置疑, 前两个月弗美尔的《坐在大键琴前的少妇》,在伦敦以3000万美元落锤, 生前遭际与死后哀荣,真可以再感叹一番。 荷兰是个美术国度,在各个艺术门类里此一枝独秀,是非常有趣的现象。 固执的地缘艺术史家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中,认为坚毅的日耳曼人种 ,恶劣的北方低地自然环境,富足的人文传统,是伟大荷兰画派诞生的原 因,与拉丁民族比较,他们“爱内容甚于外形,爱真是甚于美丽的装饰, 爱复杂的、不规则的、天然的实物,甚于经过安排、剪裁、净化和改造的 东西,”他们“擅长实用技术,”而平地、湿气则让“线条从属于体积” ,使得整个尼德兰地区的画风细腻、光影美妙。其实,荷兰人的爱美是表 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比如他们非常整洁,荷兰男人的衬衫永远雪白 平整,他们的室外永远凉着大片雪白的床单,你看弗美尔的画就知道他们 的室内是如何一尘不染,德尔夫特据称是欧洲最整洁的城市,并非浪得虚 名。从他们的生活来看他们的艺术,知道他们这样一丝不苟的生活哲学家 ,自然会诞生细腻的绘画作品。“小画”非常小,但是“分辨率” 非常高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算是比较大的,有46乘40厘米,精细到连珍珠耳 坠儿上高光部分,都有室内景物的映像,这让人想起了戴嵩的《牧牛图》 ,牛眼睛中的牧童影子,让米芾栽了个大跟头,与此可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 一幅名画,流芳后世,即有了自己的生命力,很多人喜欢将其凭空放在历 史时空中,揣度背后隐藏的故事,例如考证蒙娜丽莎的工作,持续几百年 未曾止歇,让她有了各种身份和越来越神秘的微笑,可见瞎猜也是非常有 趣和有创造性的工作。弗美尔因为生前寂寞,留给后世遐想的空间想必更 大,一位聪明的作者根据只鳞片爪的线索,编了一本小说,讲述画家与家 里新来的女佣,如何度过平淡生活中的细微波澜,至创立这一幅不朽名画 的故事,想想或觉有趣。不过一批似乎不太聪明的电影工作者,据此拍了 一部同名电影,按说拍的中规中矩,古老的街道,自然光,很有质感的衣 料等等,是标准的美术故事的拍法,只是由于缺乏史实支撑而又缺乏足够 的想象力,感觉实在是捉襟见肘,白白糟蹋了这么好的题材。 其实发现弗美尔的过程就颇具戏剧性。1849年法国大革命失败,流亡在外 的名叫杜尔的艺术评论家来到荷兰,发现了署名德美尔的一幅风光画,随 即跑遍欧洲寻找原作者真相,经过仔细的订正,发现作者的部分资料,并 编出了约50件作品目录(后世考证有三分之一是错的),辛苦研究十几年 后,杜尔出版了关于弗美尔的研究文集,在欧洲引起轰动,湮没将近200年 的画家终于被世界重新认识。发现探索的过程永远是叙事艺术的起点,如 果路径曲折而结果又辉煌,那简直就是叙事艺术本身,如果把那一点想象 的剧情,揉在这些史实中,岂不是大大丰富而又好看起来,电影舍此而就 彼,穿凿斧痕毕现,窃以为实在得不偿失。 就算把二战后审“荷奸”的故事附会进来,也会有趣得多。二战结束后, 各国都纷纷秋后算帐,荷兰就有个画家被揪了出来,被控告盗卖弗美尔的 名画给纳粹“豪屠”戈林,而这位名叫米杰伦的画家,却拒不认罪,辨称 卖给德国鬼子的,都是赝品!自己不光是没有卖国,反而坑骗鬼子有功。 原来荷兰的“小画”,因为小巧细腻,从来都不好模仿,所以赝品极少, 法庭当然不相信,于是请了权威来研究,结果还真是赝品,自然无法给其 定罪,大家对他的临摹功力,还赞叹有加。这人后来的遭遇不清楚,想来 比米芾仔细的人,也应该小有所成,连德国鬼子也敢骗,倒的确与荷兰画 派的技巧高超有关,所谓艺高人胆大是也。 后窗看电影 --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
||
========== * * * * * ==========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