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林在线精华区>>影视世界>>华语天下 |
[147853] 主题: 啊,落了手机 |
作者: bonbon (bonbon) | ||
标题: 啊,落了手机[转载] | ||
来自: 202.120.*.* | ||
发贴时间: 2004年01月11日 00:42:07 (UTC +08:00) | ||
长度: 6376字 | ||
日记竟然把这片给忘了,的确是因为没什么印象,就xiao习了点河南话,这篇很好,足 以撑起一个美丽丰富的转贴。 《手机》:与时不进的冯式喜剧 (此文已载《中国青年报》元月一日文化版) 文/红警苏红不懂爱 从某种程度上讲,冯小刚导演的电影更像是把电视剧扩大成电影银幕,最新出炉的《手 机》再次鲜明地体现了冯式电影的这一万变不离其宗的特点。 相比于我们在电影院感受过的《黑客》的奇幻、《魔戒》的壮美、《英雄》多少还有一 点视觉上的新鲜,冯式喜剧会令人觉得银色的幕布实在是太浪费布匹了,完全应该回归 到电视机屏幕的尺寸。 让我们看看《手机》这个电影具有什么样的催眠功能,让观众昏昏欲睡的。 一是观念守旧,内涵老土。现在都被称作网络时代了,《手机》还捧着一个手机在那里 显摆,如果当年大哥大盛行的时候,还多少有一点新潮,到了网络亲密接触催生出许多 爱情奇葩的年代,还在卖弄手机与爱情的关系,实在有一点跟不上流行的潮汛了。回想 《绿茶》中还在自得其乐地搬用相亲的中国传统功夫,可以看出,中国电影在反映时尚 的敏感性上与世界电影的巨大差额。 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次革命,可电影里边的费导却在叫嚷还是农业社会好。编剧刘震云 是《农民日报》的记者,但并没有理由使他的思想还滞留在小农经济的时代啊,整个影 片就是愤怒控诉手机的害处,“让人喘不过气来”,这就像《子夜》中的老太爷来到大 上海,看到女人的丰乳肥臀便晕天眩地一样,其思想本质还是苍老的心态对时尚的惧怕 。这反映了中国电影对观众缺乏了解,根本不知道现在时尚青年究竟在关注什么,还在 用陈腐的观念,指责现代文明的害处与威胁,最后严守一把手机扔进了火堆,反映了一 个根在农村的中国人对现代文明的可笑的拒绝。而实际上,影片中提供的严守一的乡土 身份,也没有对刻划人物以丝毫的作用。难道土地给予城市的就没有一点纯朴与中华的 传统美德,而只有油腔滑调的欺骗吗?回想一下日本电影《蒲田进行曲》,里边在揭露 演艺界的黑暗的时候,始终有一块纯真的净土,那就是农村的乡民们的亲情关系,这成 为影片中对浮世城市的一个强烈的反衬,而在《手机》中,看不到影片开头大肆表现的 乡村纯朴的文化影响,这使得影片的价值内涵几乎没有深度,全片给人的感受只能是一 部小品的简陋。 从某种意义上讲,影片的赞助商“中国移动通信”更当了一回彻头彻尾的傻帽。如果它 资助的艺术作品,最终目的是否定它的产品的话,我不知道这个厂家是咧嘴开怀呢,还 是尴尬不已,这正如毒品加工厂支助禁毒公益广告一样,可能赞助商也根本不知道《手 机》中潜含着的反现代的主题,从中倒可以看出叫人啼笑皆非的典型的异化的症候呢。 二是冯式模式,克隆自己。其实冯式模式有两种类型,冯小刚基本是在这两只船上轮流 倒腾。一种是“玩主”类模式,主要有《编辑部的故事》、《甲方乙方》、《大腕》, 此模式首创者是王朔,都是《顽主》中“三T公司”的类型,表现有一帮精神明显有些 亢奋与超常的时尚青年们专门为社会各界人士排忧解难,完成不能完成的使命;另一种 类型是“纯情类”模式,最早源头同样可以追溯到王朔的《空中小姐》的那种类型,主 要作品有《永失我爱》、《过把瘾》、《不见不散》、《一声叹息》,包括过去冯小刚 编剧的《大撒把》、《遭遇爱情》,这些影视作品与王朔的言情类作品一样犯着同样的 一个“俗”,就是里边的主人公都不可抗拒地患上了绝症,其目的不过是走了一条言情 类作品都逃脱不了“催人泪下”的窠臼。可以说,冯小刚是王朔在电影界的代言人,或 者可以说冯小刚是王朔在荧屏上的克隆兄弟,当年在由王朔担纲编剧的《编辑部的故事 》中,由冯小刚编剧的部分惟妙惟肖地模仿了王朔风格,甚至比王朔本人还活学活用了 王朔风格,就像模仿卓别林的人比卓别林更像卓别林一样。在王朔导演的《我是你爸爸 》中,冯小刚十分耐人寻味地当了一回主角,可见这两个人是始终难分伯仲、互为因果 的。 冯小刚就像怀揣着这两个绝招的孑孓一样,在银海里打着滚,轮番地生产出这种冯氏特 征非常明显的两类影视作品,而且之间还有一个规律,就是一个隔着一个地交错着出笼 ,于是很自然地,在《手机》中,我们几乎看到了《一声叹息》的重演,这里边也有一 个出版社的姑娘――武月,也有《一声叹息》中类似的到写作基地的描写。而主要矛盾 ,也正是这个女人施展阴谋,通过自己的年轻与美色,把严守一踢出了主持人的行列。 而台词也用着同样的结构表述着同样的内涵。如:《一声叹息》中有一句名言,就是夫 妻之间是“左手摸右手”,《手机》中,则转换为“审美疲劳”,其实不就是同义反复 吗?而不相同的地方,就是这个年轻的出版社的女人,没有了《一声叹息》中刘蓓那样 既靓丽又懂风情,而彻头彻尾成了一个心情鬼胎、外表魅人的坏女人的标志。幸好严守 一对她一直有清醒的认识,说:“武月这类女孩只想自己,而沈雪还能想到别人。” 其实在这里再次显示出冯小刚年龄上的劣势,当他一以贯之地执着于旧有的爱情模式的 时候,显然他已经被层涌上来的新生代们抛在了时尚的后边。在这里可以看出冯小刚对 青春的无力与恐怖,里边严守一有一句话,典型地代表了冯小刚对占据时尚前沿的青春 的那种陌生感:“(武月)在要挟我,她要取代的不是你,而是我”。他把青春女孩看 成是别有用心,而让爱情的肯定法码放到了与他同龄的中年女人的天平这一边。这再次 说明了这个电影内涵上的守旧,以及从中体现出来的与现代青年心理脉搏的距离。从某 种程度上讲,这个电影显示出冯小刚步入中年后的回天乏力。看看影片中依然追寻婚外 浪漫的由张国立扮演的费导形象,再对照一下近期突然冒出的张国立的21岁的儿子,我 们就知道,中国电影的先锋人物,应该正式换防了。在电影的受众主要是张国立儿子这 般年龄段的青年人的时候,冯小刚还在津津乐道表现父辈人的偷情尴尬,不是再典型不 过地证明了冯小刚的苍老的心态吗? 三是言语油滑,缺乏内心。《手机》中的人物,都在滔滔不绝地言说着,但这种言说, 都拒绝了摄影机对角色心灵的介人,使摄影机的作用,只承担了呆在一边观望的冷漠职 责,可以说这种摄影机的机位,完全是《编辑部的故事》中那种小品剧的模式。 严守一与三个女人的关系,其实对于一个常人来说,每一次的感情纠葛,都会给心灵带 来巨大的冲击,而这一切,在《手机》中都被一些嘴皮上功夫,转化为油滑的太极推手 ,看不出谁在真诚,看不出谁在珍惜,反正就像过去《编辑部的故事》中的那帮男女们 “真作假来假亦真”,所以打打闹闹得挺热闹,但人物没有一个是可爱的,没有一个有 情感的波澜的,因为摄影机压根儿没有给过一个角色以面部及心灵的特写,根本没有通 过镜头的强调,表达出感情的撞击与起伏,镜头始终是平淡如水地观望着,漠然地记录 着那种不愠不火的感情纠葛。实际上,在影片中冯小刚忘记了《过把瘾》中成功的因素 ,因为正是这部电视剧,大量删减了原小说中的不着边际的调侃,增加了人物源自于心 灵的对话,多用细腻的面部特写,表现男女之间的感情的捕捉与交流,从而使得这个电 视剧人物首先鲜活起来。而在《手机》中,冯小刚更多地使这个电影在表现人物上接近 于《编辑部的故事》的模式,视感情为儿戏,使影片中的人物没有一个坦露出真诚的心 灵,更没有表现出心灵的伟岸的征服力与影响力。 由于只是一部电视剧的样式,故事也主要发生在家里,所以这个电影的视觉效果乏善可 陈,镜头只是在屋里来回缓慢地移动,在空间上也本份到极点,没有一点飘逸与流动。 与目前正在上映的香港影片《地下铁》中通过写意式的镜头、营造出的青春的迷人的情 调相比,在电影语言上也显得相当陈旧,这更加重了《手机》的巨大的催眠作用。由此 看来,这个电影显示出冯小刚依然是一个冥顽不化的电视剧导演。他对电影视觉功能的 体悟与表现相当浅薄,如果他能认识到这一点,将会使他的电影真正有所进步,而如果 他继续沉湎旧梦的话,那么,将来票房毒药的命运离他也就不远了。 2003=12=27 |
||
========== * * * * * ==========
|
上级目录 |
Copyright © 2001-2025 枫林在线(www.FengLin.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