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林在线精华区>>枫林视点>>他山之石 |
[145777] 主题: 大学在培养垃圾,还是人才? |
作者: FADAI (花钱发呆) | ||
标题: 大学在培养垃圾,还是人才?[转载] | ||
来自: 218.78.*.* | ||
发贴时间: 2004年01月06日 00:31:39 (UTC +08:00) | ||
长度: 13528字 | ||
大学在培养垃圾,还是人才?
“我恨死现在的考试制度了”这是一个朋友高考时对我说的话。“我爱死现在的 考试制度了”还是这个朋友对我说的话,不过是在他考上大学之后。大学现行的考试与 高考几乎没有区别,考的都是死记硬背的功夫。为什么深受其害的学子进入大学后突然 “认贼作父”了呢? 答案很简单,现行的考试方法累身不累心,符合大学生希望省时省力拿到毕业证的 心理。何况考前老师提供了几乎等于考题的复习资料,试卷成绩不及格能用平时成绩弥 补,实在不行还可以请老师私下通融。如此这般,还有哪个大学生不爱死记硬背? 含金量低的考试必然催生含金量低的大学生,含金量低的学生必然成为人才招聘市 场上的垃圾。200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之最,达212万,不难想象这里有多少 垃圾大学生。 中国的大学,在培养垃圾还是人才? 观点文章: <周士君>给走火入魔的大学考试制度纠偏 >> 【我说大学考试…】 症状:不用死记硬背 学生反不适应 校方取消繁重的考试课目,代以课堂学习考查,却未料众多大学生反而齐声喊“苦 ”。这是记者从武科大中南分校了解到的“怪事”。 据了解,该校本学期对现行的考试制度进行了改革,将绝大多数课程由原来的考试 改为考查,由教师随堂进行,依据学生平时出勤、作业、提问和小论文等情况进行综合 评定。而原考试课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平时的作业、到课、月考和期中考试成绩 约占50%,相比之下考查比考试对学生的难度要求降低了很多。未料,此制度一公布, 多数大学生竟备感发愁,不少学生向老师表示:宁愿多考试,也不参加考查。 该校大二学生小安说:“本学期系里总共开设了9门课,而6门课都被列入考查课目 ,以往只需考前猛背书本便能轻松拿学分,现在却要结合课程写调查论文,每节课都不 敢缺席,压力很大。” 把脉:大学生现身说法谈“考试” ・单一测评体系磨平了大学生的个性 高校常用考试方法一览 闭卷考试 闭卷考试都是由任课老师在临近考试时划出‘范围’,甚至会把考试的题目透露给学生 。学生只要照着老师勾的题背就能应付。 开卷考试 开卷考试更不用说,书上全是现成答案。一般开卷考试之前,学生都会涌向图书馆,把 与考试相关的资料书籍狂借一空,其实就是抄袭书上的内容,考试完就归还。 论文考试 至于论文考试,其实很多人并非仔细去思考论文的思路或者该查阅什么资料,往往随便 抄上几千字交差老师也会算及格。 小李(重庆某文科大学 大三学生): 我们大学生都是从小学一路考进大学的。从平时的普通考试,到“一考定终生”的 高考,我们风雨兼程不敢有丝毫懈怠。进了大学后,我以为可以松一口气了,至少不用 备受考试的折磨。没想到,大学和高中没有区别,依然是“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 分,学生的命根”。难道老师就只有考试这一样法宝吗?当然不是,不过在目前的大学 教育制度下,由于缺少一个综合测评人才的体系,大学生只能用考试成绩来证明自己。 你说你是优秀人才,口说无凭,请你拿出证据来。考试成绩是最好的证据,因为分数是 直观而明确的,它能最直接的反映你的学习情况。当然,只是直接明了而不是真实全面 地反映你的学习情况。 用考试成绩作为学校判定学生是不是人才的唯一参考数据非常片面且失公平,将产 生一系列不良后果。考试制度压制了大学生的创造性,很多大学生的特殊才能因为考试 的压力而被磨平。有人说中国不可能产生比尔.盖茨,我并不这么认为,大不了他退学 自己创业嘛。不过只要他还呆在大学一天,他在老师眼里就是一个差学生,专业知识学 的一塌糊涂,考试成绩科科红灯。 【我说大学考试…】 ・压力不均衡性导致侥幸心理 小红(上海某综合大学 大四学生): 实话实说,读大学并不累,因为大学强调提高学生的自学能 力和自制能力。在平时,学校并不过多的限制你的自由,到了期 末用考试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考试只是学生 的唯一压力,而且这种压力是不均衡的,离考试越远压力越小, 离考试越近压力越大。学生就会想,我只要等到考试前突击几天,把考试应付过去就能 证明我是好学生了,平时可以轻松一点。老师同样会认为,考试能过就证明你平时学习 是努力的,所以也不会管你去不去上课。 我们在考试前几个月不会那么认真地学习,反正没有人来管。能奢望一群二十几岁 的人在缺乏监督和约束的情况下认真刻苦的学习吗?不可能!或许有人会说,那是大学 生的素质太低了,平时不努力,只想着临时抱佛脚。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有惰性的,以政 府公务员为例,如果平时没有考勤、没有约束,只有一个年终考核,你认为这些公务员 会一年到头兢兢业业吗?他一样的只想着到年底的时候抓紧时间突击一下,混过年底考 核就可以了。我认为,大学不应该把考试作为约束学生的唯一压力,因为这个压力是不 均衡的,来的太晚且是一次性的,必然让大学生产生侥幸心理。 【我说大学考试…】 ・考试制度是“枪手”和腐败的生产线 小志(广州某理科大学 大四学生):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有需求就会有供给。学生希望能通过考试的期望就是一种市场 需求,那么一定会有满足这种需求的生产。目前看来,这种生产有两种形式,第一是找 枪手,第二是找老师。找枪手、找老师都要花钱,但是这种成本可以带来的预期收益比 短期支出大的多,所以我身边的同学都想这么做,有的已经这么做了。考试对于大学生 所产生的压力,其实就是掌握在判卷老师手里的权力。这种权力对学生有极大的诱惑, 只要老师有权力寻租的动机,他就不愁找不到市场。大部分的老师是严厉而廉洁的,他 不会把这种权力拿去换钱,有一小部分老师却有意识地把这种权力当成生财之道,大搞 判卷腐败。比如你觉得这科考试可能考的不好,打个电话给老师求情,希望他能放你一 马。廉洁的老师会说不行,那你就没办法;如果老师说“到我家里来说”,那你就不用 担心了,不过你千万不能空手去。判卷腐败肯定是有目的的,这种目的当然是追求利益 ,就这么简单,又这么残酷。 毒瘤:老师可“扭转乾坤” ・复习资料含考题 学生考试前都会得到一份复习资料,也叫复习范围。这份资料包含了这门课程最核 心最重要的知识内容,如果这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则无可厚非,甚至值得鼓励。但是这份 资料里往往包含了考试的全部内容,有些老师给出的复习资料甚至直接包含期末考试的 考题。 有老师戏言:学生出勤最齐的课就是划考试范围的复习课,有些学生甚至是第一次 见到。一学期的课不如一节复习课,一本教科书不如几页复习资料,已经成为大学生的 “考试真经”。 ・平时成绩藏猫腻 记者在各个高校了解到的情况是,几乎每个学科的任课老师手上都有20%至30%的 “平时成绩”分,这个分数完全由任课老师自己掌握,包括课堂纪律、迟到早退、平时 作业、课堂回答问题等众多评分细则。这些评分标准的内容很少公开给学生,如此一来 ,学生无法判断老师是怎样把分打出来的。 记者初略算了一下,平时成绩如果按20%算,书面只需考57分,总成绩就可及格; 如果按30%算,书面只需考42分即可。有时候,试卷分数很高也会因为平时成绩差而影 响最终得分。 ・考试过关靠行贿 重庆师范学院的杨杨告诉记者:“书面考试考得不好没关系,下来给老师送点‘礼 品’,平时成绩得个满分,保证总成绩得高分。”老师理所当然成了学生追捧的对象, “钱分交易”不可避免。 据报道,收受学生20000元“好处费”的于某,是黑龙江省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 教研室副主任。2001年,他担任该校某专业脱产专升本班的“自然辩证法”授课教师。 在2001年年末自然辩证法课考试前,学生们商议每人交50元钱送给于某,以便其在评卷 时给予关照。后由学生王某出面,向9个班共计300名学生收取15000元钱,送给于某, 并将交钱学生的名单一并交给于某,于某表示可以关照。评卷时,于某利用职务之便, 要求评卷教师为学生提高分数,使所有送钱学生的成绩均获“通过”。2002年,于某采 取同样手段收取2002级学生“好处费”5100元,并以个人名义存入银行。于某现已被南 岗区法院以受贿罪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1年。 隐痛:考试作弊现象有增无减 截止2003年11月,全国各类学校公开查处大小各种考试舞弊事件共2513起。记者针对作 弊的各种问题在学生中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所涉及的问题有:(1)你是否作过弊?(2) 作弊的动机是什么?(3)作弊通常用的手段有哪些?(4)对作弊行为有何看法?现将调查 结果公布如下。 ・作弊者占绝大多数 在“你是否作过弊”的问题上,绝大多数被调查者都承认曾经做过,在这个问题上 所表现出的一致性表明作弊行为已经在校园中蔓延开来,校园氛围对作弊行为本身和作 弊者都表现出较为宽容的态度,作弊在学生中不再是羞于启齿或倍感耻辱的事。 同时,作弊行为发生的多少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学校学风的好坏。据调查,知名 高校、重点院校的作弊者相对较少,而普通高校和地方院校的作弊者则相对较多。 ・为了有个好成绩 面对日益激烈的同学竞争,分数是最有利的武器。“优秀学生”、“优秀干部”的 评选,奖金的发放、考试的最终排名等等一大堆和学生相关的切实问题无不与考试成绩 直接挂钩。于是,成绩好的想考得更好,中等的比拼赶超,差的也不想考试挂红灯。 另外,取得好成绩的压力也有一部分来自家长。特别是贫困家庭出来的学生,父母 的期望成了自己最大的压力。一同学在被调查时谈到:“应试教育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 ,现在许多学生都是为了父母而学习,自己对学习没多大兴趣,为了让父母高兴,只有 靠作弊。”曾有一位考试舞弊被当场捉获的同学流着泪说道:“当我绞尽脑汁解答不了 题时,我就想到了乡下种田的老父老母,我不得以作弊了,我不想让他们失望… 还有一部分成绩不错的学生也帮助差生作弊,他们的目的是除了取得更好的成绩外 ,也通过“帮助”别人考试过关而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成绩好的同学往往 对其他同学的这类要求不便回绝,否则将成为“不够义气”的典型,作弊成了学生之间 变相沟通的方式。 ・作弊手段花样翻新 各种高科技作弊工具 工具一:电子作弊笔。与普通的笔很相似,外形比一般的钢笔稍大些,笔的前端 有红外线装置,可识别英语单词,并将其翻译成相对的汉语,显示在笔身上。这种笔是 美国原装的,约可储存5万个单词和3万个词组,在广州售价1680元。据一位用过的女生 介绍,她曾凭借此笔的帮助顺利通过大学四、六级英语考试。屡试不爽。 工具二:一个看起来很平常的透明胶带,开口处一圈圈拉开后竟发现粘胶的一面上 粘满了各种字符。 除此之外,一些女生利用其长发与同班同学合作舞弊 也就是大家一进考场,成绩较差的长发女生事先将手机隐藏好,将耳机掩在长长的头发 里,成绩较好的学生做完试卷后提前走出考场,查找书籍将答案用手机通知给还在考场 中的学生。 ・大家都作弊,我凭啥不作 大多数被调查者都表示作弊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但是同时他们都会为自己找出种种 理由原谅自己。对此有被调查者认为“社会风气如此,没有什么不对的,谁想考试不过 关那是傻瓜。” “社会上诸如成人高考、各种职称考试中,存在着公然掏钱请枪手代考,或者考场 内夹带、互相抄写、手机传输答案等现象,而走后门、送礼、送红包请客吃饭早已习以 为常。在这种社会大环境的熏陶下,耳濡目睹,自然也就接受了舞弊行为。考试的时候 ,大家都作弊,我不作,太不公平了。” 症结:大学考试制度三大误区 ・误区一:为应付考试而学习 “枪手”广告贴进校园 重庆师范大学教务处的赵老师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从考试的现状来看 ,的确存在不少的问题,包括教师与学生对待考试的态度问题。由于现代社会的浮躁影 响到了学生,在面对枯燥的学习时,很多学生并不愿意认真地去学习知识,而是单纯地 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这样考试的作用自然不大。比如写论文题,本来是一个非常锻炼 人的考查方式,只要你认真查阅资料就会在知识的储备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产生很好的 作用,但很多学生并没有这样对待,而是选择东拼西凑地摘抄甚至抄袭、从网上下载等 方式来对待。 因此,目前的文科考试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学生造成的。当然学校会尽量避免这些 现象的产生,比如发现抄袭就判不及格、作弊严处等措施,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因此只能一定程度上来减少不正常现象的出现。”。 ・误区二:要保证大批学生过关 对于目前高校考试存在的问题,不少老师也表现十分无奈。重庆工商大学一位不愿 透露姓名的老师认为,其实要勾划出考试的重点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很多学生并没有认 真学习,按照正常的文科考试制度,大部分学生都可能不及格,这样的影响将会非常大 。为了尽量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就是要保证大批学生过关。而对于考试的真实度,该 老师认为,当然存在一部分投机取巧者,但还是平时认真学习的学生考试成绩要好些, 同时在今后的工作中,这种差距就自然会体现出来。 ・误区三:学而优则仕 “学而优则仕”,这是中国历代以来的学习思想,这种“学”更大程度上是指“考 试”。而这种“考试”更多的就是考察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背诵以及理解能力,在社会 并不发达的时候,这种文科考试制度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选拔了一大批有学识的人 才,但发展到今天,这种文科考试制度一定程度上已与社会脱节。考试是考的书本知识 ,而人才的衡量标准是一个综合的能力评测。正是这种脱节,才使得很多学生不能专心 到为考试而学习,也就导致了考试真实性的降低。因此,要真正地优化高校文科考试制 度就应该更多地从就业以及社会要求的角度进行调整。知识储备本身是重要的,但也不 能忽视其他方面。 处方:给走火入魔的考试纠偏 编者按:都说大学就是“保险箱”,因为一旦考入大学,无论文凭、职业或待遇便都应 有尽有了。随着如今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加剧,如此“保险箱”的整体功能正在不断 弱化,但类似就拿文凭这项“保险”功能而言却依然十分强劲 …… ・弊端缘自“全程自控” 高校考试的弊端可谓已暴露无遗,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因为目前的高校考试属于自测 自评的“自控考试”。它甚至成了影响高校培养出“高标号”人才的一大“瓶颈”。因 为在这近乎纯粹程式化的考试中,高校和学生以及老师和学生之间,都有一种十分微妙 的利害关系,尤其是在如何让学生顺利考得好成绩并使之“合格出厂”的问题上,其三 方之间的愿望竟然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故而完全由三方主导的考试,就难免变成一种 演给“外人”看的双簧。再者,正是高校考试的“全程自控”优势,才使得用于检测学 生掌握知识水平及能力高低以及检测学校和老师自身业绩的考试的堕落成为一种必然。 ・程式化缘自标准滞后 “学历本位”的人才鉴定标准,使得从人才规划,到人才战略都在围绕学历、职称 来进行,也使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之路变得愈走愈窄。同时,我们现如今的人才标准还存 在许多的误区,即随意在学历和“人才”之间,职称与“人才”之间划等号。尤其是人 才标准的“唯学历”误区,更是许多高校和学生在学历上做手脚的直接动因。故而对学 生来说,他们当然不会再为自身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的高低而努力,而是“不管白猫黑 猫,只要能拿到文凭就是好猫”,于是不择手段地将文凭混到手,就可谓“万事大吉” 了。因此,从学生到老师,再到学校,他们只注重学历的高低,而忽视了能力的大小, 其实这正是人才市场“唯学历”标准的市场导向反馈给人才流水线上的一条导向性信息 ,从而直接导致整个人才“加工程序”的紊乱。 ・改变评价模式是“必由之路” 时下我们许多高校的考试制度之所以出现了质量乃至信任危机,跟其自身超脱性不 强而且容易“护短”有关,如此“自教自考”或“考教一体”的检测模式,才是其弊端 丛生的原因所在。而要说明这种考试运行机制的荒唐性并不难,比如让那些与自己学生 成绩有利害关系的高中老师为自己参与高考的学生命题并主持考试,无论如何恐怕都难 保持其应有的公平和公正。当然,作为时下的高校考试改革,即便其考试没有必要委托 专门的第三者组织实施,也至少应该实施“内部改革”,由其他非任课老师主持考试, 以革除时下由各任课老师对其自己的弟子的考试“一竿子插到底”的考试弊端,即由那 些与考生没有明显利害关系的老师组织实施,以尽量确保考试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编后话 大学流行语:University = 由你玩儿四年 ~~~~~~~~~~~~~~~~~~~~ 我们这个时代,有太多人喜欢冒着杀头的危险说众所周知的道理,而且,人们喜欢把 这样的人叫做勇士,把这样的话叫做思想。 ~~~~~~~~~~~~~~~~~~~~ |
||
========== * * * * * ==========
|
上级目录 |
Copyright © 2001-2025 枫林在线(www.FengLin.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