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林在线精华区>>枫林视点>>他山之石 |
[130502] 主题: 从自身看中国当前教育(一个科大学生的心声) |
作者: FADAI (花钱发呆) | ||
标题: 从自身看中国当前教育(一个科大学生的心声)[转载] | ||
来自: 218.78.*.* | ||
发贴时间: 2003年11月26日 23:50:06 (UTC +08:00) | ||
长度: 9479字 | ||
发信人: FDNIKE (断线的风筝), 信区: CollegeForum
标 题: 从自身看中国当前教育(一个科大学生的心声) 发信站: 一塌糊涂 BBS (Wed Nov 26 20:19:49 2003), 本站(ytht.net) ─────────────────────────────────────── 作者 biologist 时间 Sat Nov 22 16:38:36 2003 ─────────────────────────────────────── 从自身看中国当前教育 很久以前就想写这些了,总是没有时间,而今天,不管有没有时间,我都要写下这一切,不 知道是否能找到一些有同感的朋友,不知道是否能使许多象我一样正在被岁月摧残的人醒悟 。 约翰纳什疯了十多年,但普林斯顿照样让他当了十多年的教授,从此可以看出普林斯顿的胸 怀,而我不知道如果我的老板,一位小有成就的长江学者,发上半年的疯,或者两年没有发 一篇文章,中国还有没有学校愿意聘请他,美国的宽容不可能在中国出现。Bill Gates已经 是哈佛二年级的学生了,然而他却自愿退学,不肯象中国许多大多数人所想的那样再坚持两 年拿到一张世界上最值钱的文凭。 功利、狭隘和世俗无时无刻不充斥在我们身旁,看到那么多不适合搞研究,也不喜欢搞研究 的人“前仆后继”地加入保研考研大军,又想到在美国,在欧洲、在香港,只有真正喜欢搞 研究的人才会去读研究生,我就感到深深的悲哀,为了一张纸文凭、一个虚的头衔,就“义 无反顾”地付出自己三年甚至五年的年轻的宝贵时光。利用这些时间,你原本可以做很多自 己喜欢的事,你原本可以成为自己真正喜欢的那一类人,可是你没有,你选择了一条自己并 不喜欢的路走下去,你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职业,也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的生活。也许你 能够赚到更多的钱、也许你能够争取到自己想要的社会地位,但是你整天闷闷不乐,工作的 时候,曾经的激情早已荡然无存。 大家不要误会,我不是研究生,我只是中科大生物系的一名本科生;我也不打算考研,现在 正在准备TOEFL/GRE,但是发生在身边的事太多了,对未来想的也太多了,便不由自主地想 到了这些。 回想起自己两年多的大学生活,就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所中国最拼命的大学中度过 。两年前,对大学自己什么都不懂,认真地上课、学习,也曾想过考试分数,不过更多地只 是想把这们课学好。所以,我大一时学习成绩并不太好,中等水平,师姐总是给我说,你要 努力呀。师姐的成绩很好,聊起天时,评价起某个老师,居然常常说,这个老师挺好的,给 分很高,那个老师让人不爽,得高分很难,然而有时候,那个“好”的老师讲课一点魅力都 没有,“不爽”的老师讲课水平却很高。我起初对师姐的这一类评价很不满,可是慢慢也习 惯了。大一的成绩不太好,我也怀疑过自己,后来却慢慢发现,其实想得高分并不太难,平 时认真上课,认真做作业(这种要求也许是科大和许多其它学校不同的地方之一吧),再在 考前突击四五天,需要强调的是考前突击特别重要,要掌握好方法,认真推敲老师在复习课 上的话,仔细地看看老师自己编的讲义,书还是要看的,但看书的效果已经不如这些了。于 是大二的成绩有了大大的进步。 在这里先介绍一下背景,为什么我们如此重视成绩,当然一方面是我们自身的上进心,但是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重视成绩,真正重视成绩的是准备出国的一类,所以除了上进心外 还另有原因:科大在北美名声很好,科大的成绩,在北美是可信的,我们能否申请到学校, 申请到怎么样的学校,最重要的不是TOEFL/GRE的成绩,而是我们本科各门课的成绩,而本 科的成绩要换算成GPA寄过去。GPA有两种最常用的算法,一种是4分制,85以上是4,75以上 是3,65以上是2,60以上是1,每门课的数值乘以这门课的学分,再加权平均,就是最后的 成绩;另一种是4.3制,95以上4.3,90以上4,85以上3.7,82以上3.2,再向下类推,我记 不清了。用了GPA之后,出现了一种这样的现象,有些时候差三四分没关系,比如85和89, 而有些时候差一分就让人很不爽,如84和85。 成绩倒是上来了,但是与此同时,也发现自己越来越功利了,身边的同学也越来越功利了。 很多同学作业并不是自己做的,却十分在意作业的评分,因为这或多或少会和最终成绩有所 关联;也有个别同学,找老师加分,想把84加到85,89加到90,我映象最深的是一个女生, 因为参加了团委组织的一个文艺节目,就拿着团委的单子找物理老师加分,其实我们班上参 加活动比她多的,表现比她好的有好几个呢,有一个还参加了全国大专辩论赛,人家都没要 求什么,所以说人和人还是有区别的,重视分数的程度也有不同,不过从她身上至少看出些 什么。 现在回想起新东方副校长杜伟给我们讲过的他的经历,我就心寒。杜伟在美国读MBA时,和 很多中国留学生一样,考试成绩很好,结果有一天教授对他说,David,你不要总考那么好 。杜伟觉得这肯定是他考得太好,伤了教授美国人的自尊心,谁知教授接着说,你要是总考 太好,别人会以为你只会读书,不会接受你的。唉,只是在中国,这样的教授怕是碰不到了 。 我们从小就接受应试教育,家长和老师总是希望学生考得好,分数越高越好,越是优秀得学 生,应试教育的结果是天性被压抑,纯真和热情一点点地被消磨掉。在小学,双百分是极高 的荣誉,到了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班上便开始排名了,排在前面的便是“好学生”,后面的 便是“差学生”,好学生受到更多的鼓励和关爱,大部分变得越来越好,而差学生则很少受 到鼓励和关爱,大多数变得越来越差。原本一群天真的孩子,却在还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被 分类了,差学生在缺乏肯定和关爱的环境中生长,他们便学会了自卑和否定自己,好学生虽 然是在激烈的竞争中一步步地走下来,但是他们也并不是幸运者,他们也失去了太多美好的 天性。 不但如此,还应该看到,应试教育是常常和功利性教育联系在一起的。成绩好是为了上好大 学,上好大学是为了找好的工作,有好的收入和地位,诸位,谁没有受过这样的教育?每个 孩子都有着天生的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好奇,也都有对知识的渴望,有爱他人和渴望被爱 的本性――这些都是人的天性,可是不幸的是,这些良好的天性在功利性的教育下一点点被 扼杀了。 我想问一句,大家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出人投地?为了找一份好工作?为了赚 到更多的钱?为了-------?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回答:没有原因,只因为我爱学习。再问大 家一句,努力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在你劳累的时候,你想到的是什么?钱?荣誉?地位?甚 至是美女?有多少人会回答,不为什么,只因为我爱工作? 纳什是幸福的,他虽然疯了十几年,但是他得到了一生的爱,不但是他的妻子,还 有数学,他孜孜不倦地工作,甚至在疯的时候仍然不忘工作,为什么?为了名利?难道名利 会有如此神力?不!不是!那是因为他爱他的工作!为什么我们许多人学习起来就没劲?为 什么很多人听到加班就满腔怒火?因为我们不爱自己的学业和工作,我们从学校里学到了那 么多功利性的东西,我们在社会上见到了更多功利性的东西。做一样事情,总是要问回报; 我们奋斗,总是在想成功,对成败如此在意,为了一点点小小的功利而计较,得到了也不快 乐,活得多累!而那种天生的好奇心,天生的怀疑心,天生的热情和爱早已荡然无存! 想想当初,因为对生物的热爱,我来到了科大生物系,然而另人意想不到的是, 对生物的热情在一天天的学习中却渐渐冷淡。在这所中国顶尖大学中,依旧重复着毒害人的 应试教育和功利性的影响,就连我们优秀的细胞生物学老师,(世界)细胞生物学年会主席 ,伯克利的教授,上第一节课时,也是有意地提到考试,而这些考试的成绩直接决定着我们 两年之后是走向何方。在高中,我们当时高考不考生物,所以学习生物的功利性不太高;回 想起当时学习生物是多么快乐,而现在呢?曾经对电子显微镜十分好奇,而现在生物电镜课 却成了我的负担;从高中起就喜欢上了细胞生物学,然而现在联想起这门课的考试,心中就 总有些不安。 为了取得好成绩,我已经好久没有读读自己喜欢的历史地理了,好久没有深入自己 热爱的大自然中了,热情也渐渐淡漠,是我的错还是教育的错?我想改,我想少用功一些, 我想让成绩差一些,我想多一些自由,我想让生物重新成为自己的兴趣,成为自己的痴迷, 可是十多年的教育,养成的习惯,那种在成绩上坚决不让的习惯使我无法放开自己,我做不 到忘掉成绩,而放开自己的心灵,只为好奇、热情和爱去学习,去工作,去与人交流,我做 不到! 中国的教育,从来就不是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其原因一方面是应试教育使然,学校 只是负责把一批批产品送出,对中学,升学率是一个“最好”的评判标准,对大学,就业率 、供求比、出国率、读研比例,这些数据也被作为最具说服力的标准。另一方面是偏执和过 度的政治教育的结果,看看我们天天接受的宣传吧,遇到科学家,我们一定是想到高尚的品 格,谦虚、和善、朴实等等,但是实际上科学家也是正常的人,所有缺点都可能在他们身上 出现。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灵感”――这常被中 国的宣传者们作为科学家谦虚和勤奋的最好事例,但是他们省略了后半句!“但是这百分之 一的灵感并不是谁都有的”――从这一句上,我们还能看出多少谦虚?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 的伟大,但是很少人真正注意过爱因斯坦结过三次婚,并曾有婚外恋。我在此并不是想诋毁 这些科学家,我无力减少他们的光芒,我只想说明他们也是普通人,有普通人有的缺点,会 犯普通人犯的错误。然而,中国的宣传者们,已经习惯了片面地报道,已经习惯了剔除“资 本主义的糟粕”,在任何电影的评论中都要提到“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在《毕业生》中 我就没看出反映什么社会现实,虽然评论说有),在语文课本的评论中,到处可见“这篇文 章讲述了什么阶级的什么性质”之类的评论。总之,这样一种不把科学家当作普通人,这样 一种将任何文艺作品联系上阶级和社会矛盾的宣传惯式,是一种极大的不人性,这也从一个 方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不人性与不宽容。 我们,在这种不人性与不宽容的社会中成长,便也忘了人性和宽容。思想境界高的, 想的是国家和集体(这种人越来越少),这种人在某种意义上是很值得我们尊重的,不过他 们只有到国外去体验一下观念的碰撞才会真正懂得人本主义,明白并非什么时候,集体都是 高于个人的。如果集体没有健康的个人,那就象一个个体没有健康的细胞一样,无法生存。 而我们大多数,想的是个人的成功和名利,我们在不断地追逐,然而却始终找不到真我。也 许因为我们自身,但更因为社会的偏执和种种隐藏的威力巨大的限制。中国这个不宽容的社 会是不会诞生梭罗这样的人的,是不会出现纳什和卡文笛许的(卡文迪许是一个十分自闭和 偏执的人,他唯一喜欢的事就是做科学实验,没有了实验,他就会自杀),也不会颂扬一位 厨师、一位护林员、一位木匠,然而也许有些人他们就喜欢干这些,他们在这些普通的职业 中可以发挥无穷的创造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愿意也不可能,他们想经商赚钱,或 者是做官以求发达,或者是读研究生,做自己不喜欢的研究。但是,无论他们追求到多少名 利,都换不会他们的“本我”所能带给他们的乐趣。 总之,我们希望有一个宽容的、人性化的社会,有一种更尊重个性和人的本性的教育 体制。我们人人都可以少考虑一些功利,找到真正的自我,学自己喜欢学的东西,做自己喜 欢做的事情。就我来讲,希望能够尽量摆脱功利的影响,重新喜欢上生物,着迷于生物,并 能快乐地做自己的生物学研究,如果我不能做到这一点,就说明生物学研究并不适合我,我 也希望能找到那个更适合我做的事。 ~~~~~~~~~~~~~~~~~~~~ 我们这个时代,有太多人喜欢冒着杀头的危险说众所周知的道理,而且,人们喜欢把这样 的人叫做勇士,把这样的话叫做思想。 ~~~~~~~~~~~~~~~~~~~~ |
||
========== * * * * * ==========
|
上级目录 |
Copyright © 2001-2025 枫林在线(www.FengLin.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