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林在线精华区>>枫林视点>>校园文化
[26741] 主题: 世纪风格
作者: vagus_zhang (小鱼)
标题: 世纪风格
来自: 61.151.*.*
发贴时间: 2002年11月10日 09:24:09 (UTC +08:00)
长度: 4687字
周二晚上的301彻底爆了棚,因了叶沙的那场讲座――《世纪风格》。我不知道有多少
人是去专心听讲座的,因为在我周围的可爱mm们都兴奋得涨红了脸在讨论叶沙长什么样
长发还是短发是个怎样的人。我一时恍惚以为自己是在某明星的见面会现场。失笑之余
想想也正常,即使是我,如果不是听了她那么多年的节目,如果不是之前已经在很多媒
体上见过她的样子,如果我还是大一大二,那也照样会为了满足好奇心来追一下星的。


我知道这场讲座是在上个星期,因为是我的同学给她写信联系搞的这场讲座。很感谢我
的同学,能够主动争取到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之所以想听,一是因为我崇拜了她整个
高中时代,二是因为我对讲座的主题很好奇,世纪风格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叶沙开场就解释了这个问题,之所以叫“世纪风格”,是因了前段时间所看的一本书,
那本书的内容是讲美国的好莱坞影片啦广告啦时髦之物啦营造出的一种世纪风格。她今
天想从电影入手,谈谈“在这个多变的世界上如何自处?”,因为“我们混乱的原因,
是因为近距离地看,看不见此时此刻此世纪的风格。”

她一说要谈电影,我立刻在心里大声叫好,而她要谈的问题,我也满感兴趣。时常会有
叶沙说的那种意识混乱的状态,觉得周围信息爆炸,自己什么都想要,但却不知道要什
么好。就像一句俗话所说: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叶沙由《沉默的羔羊》及其前传的拍摄开始说起,谈到早期好莱坞一系列史诗片对于人
物的刻画塑造,表明自己对于好莱坞影片控制力的担忧。这种担忧是因为她觉得这样的
影片很容易把观众带入,使观众跟随影片的塑造而喜欢上一个人物。这种控制力会把我
们原有的道德评判标准彻底模糊,会让你心安理得地去喜欢一个邪恶的吃人博士,或者
一个复仇的人,或者一个有很多性格缺点的人。

再谈到《天下无双》,她觉得这部片子所走的偶像路线就是当时当下的风格,似乎片子
里的两对兄妹都挺招人喜爱可是你去找他们可爱的理由却根本找不到。我觉得说这是种
无厘头的风格可能更为确切。我们似乎越来越陶醉于不问理由的接受,或者说,越来越
容易被概念化。

这种找不到理由的喜欢或者认可时常让我们感到混乱和迷失。这是个贴满了无数概念化
标签的年代,事物的评价标准被越来越多的资格认证所代替,或者说,看待事物变成了
接受一个单一的概念。我们急于想跟上时代的步伐,于是我们急于需要被概念化,需要
一种资格认证,可是我们对概念的含义形成以及资格认证的过程完全不明所以,那都是
一个“黑箱操作”的过程。我们只是轻易地去接受,并且对此感到沾沾自喜。定义一样
事物的好坏,越来越多地变成考量它是否满足那一个个的既定概念。我们开始只认口碑
,只认好的标签,迷信于权威并且追求进入那样一个概念化的系统,却没有想过要用自
身的探求去求证。这就是为什么为什么会迷失会混乱的原因。

叶沙再返过去谈《沉默的羔羊》,说她之所以担忧,是因为观众不假思索地接受了影片
给予的道德评判标准,电影轻易地就把一种感觉一种力量注入你的心中而不出来。这就
是好莱坞影片的控制力,它使我们渐渐不再追求人物树立的理由,而是习惯跟着感官走
,乐于被同化。同时她还把“野蛮化韩风”的流行拿来分析。

讲到这里我开始产生疑问。首先我觉得她过分强调了电影的控制力而忽略了观众对于影
片的理解,问题不在电影而在人。其次我觉得“野蛮化”不是电影的罪过而是媒体制造
的产物。拿《我的野蛮女友》来说,电影本身并没想要制造一股野蛮化的旋风,也没有
强调野蛮的意思,所谓“野蛮化”完全是媒体生造出来的一个概念,然后进行全民推广
,引领一股新时尚。所以我觉得媒体在这方面负有很大责任,他们总是乐于抛出一个又
一个的概念。第三我对叶沙把“韩风”等同于“野蛮化”表示不同意,韩国电影不是只
有野蛮的。当然这些疑问都只是对于电影本身的问题,她对于混乱和迷失的解释我还是
满同意的。

有新概念的形成,就会有旧概念的颠覆,并且这种颠覆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感到混乱
的原因,也许是因为陶醉于被概念化的同时,愕然发现曾经的权威不再权威,这让我们
不知所措。概念、标准、权威都是一时的,所以让我们感到混乱的社会压力拉旁人眼光
拉流行拉时尚拉也是一时的。更重要的是探知你自己喜欢什么,探知你喜欢的是怎样一
种系统,从而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或者建立自己的权威标准。与努力进入外部营造的概
念系统相比,你自己内在的秩序感更为重要。一旦有了自己的评价体系,那么外部世界
纷杂概念的影响都不再重要,毕竟“认定自己的世界比认定这世界有多不合理要舒心得
多”。

叶沙的讲座到这里就基本结束了。讲到最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虽然我很同意她最后
提出的这种解决混乱的办法,但我对“建立自己的评价系统”还是有很多疑问。
首先,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是否会有钻牛角尖的危险?叶沙给我的答案是做到“谦”,
我基本同意。
其次,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是否有些故步自封,井底之蛙的感觉?我觉得不断地吸收满
重要的(事实上叶沙也一直很强调这点),但一旦要吸收不是就有被概念化的危险吗?
换句话说,我们不可能总生活在自己的评价体系中,总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那么怎
么平衡呢?
第三,吸收的东西有概念化倾向,那么我吸收的时候是否需要一味地抵抗这种概念化?
是否要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在吸收的同时就一定不能被概念化呢?我不知道该抱以怎样
的态度去吸收。

还有一点,如果各人的评价体系不同,那么这样的两个人如何进行交流?这是我现在很
困惑的一点。

我觉得叶沙更强调的不是要求大家都非得要建立一个不同于外部世界的自己的评价体系
,而是有自我探知、自我求证的意识,不要迷信权威,不要乐于被概念化。

总的来说,这是次精彩的讲座。觉得这比听她的回答那些午夜问题有意思得多。

最后表示一下对活动组织者心理协会的谢意,希望这样有意思的讲座能多办几次。

========== * * * * * ==========
上级目录
Copyright © 2001-2025 枫林在线(www.FengLin.inf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