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的“痛苦指数”
文/一夫
上海的目标是建立国际性的大都市,一流的国际性大都市就应该有一流的民生水准。那
么,上海的民生水准是否在向这个目标迈进呢?“民生痛苦指数”是多少?偏高还是偏低?
先看住房,上海的楼市已被炒到什么程度呢?2000年中山路沿线4000元/平米的房价会
觉得不便宜,如今这一带每平方米的均价超过12000元。前几年房价涨时上海人还能自我安
慰,说看看北京的房价吧!但如今的新闻终于说上海的房价已超过北京。
为了买房,许多人负债累累,号称“百万负翁”,要二三十年才能还清此时欠下的安居
债。刚说要拉动内需,安居乐业一口就吃掉一代人的血汗钱,还不算2个独生子女夫妇上要
养4位老人,为了孩子今后能够就业还得攒钱为他上大学,而不断攀高的大学收费又是让人
不寒而 ……
在苏州河边居住的人们饱尝几十年苏州河之恶臭,如今政府用公共投资让苏州河干净了,但
这里的居民却得远离干净了的苏州河搬到郊区而让给房地产商赚钱。远距离上班自然得考虑
买车,但买车得买政府卖的车牌。一块薄薄的车牌要价4万元,还未等下决心掏钱很快又涨
到4万3,而且限量发行,不买还得涨!买了车又得支付停车费、养路费、保险费,养一辆车
比养一个儿子还艰难。
为什么二手车市场那么红?你以为谁愿花10万8万去买一辆快报废的桑塔纳,图的就是
政府那块车牌,因为到江浙一带买一块能在上海跑的车牌只要五六千,比上海车牌的售价低
好几倍(买的人多,现在也涨价了,但仍然比上海卖得便宜)。然而,有关部门不愿意了,
对外地车牌作出限制,不允许外牌车辆白天进入市中心,谁要买车上班就一律等到晚上吧!
但江浙两省也不是吃素的,给入境上海牌照车以同等待遇,上海又不得不取消歧视条款,上
海市民非常感谢外地政府。
车子问题固然烦心,但几万元一块的牌照毕竟不如几十上百万一套的住宅。有人说房价
暴涨在于温州炒房,但我不恨温州人投机,只怨有关方面反应迟钝,为什么不及时出台政策
让恶性炒家知难而退?其实,温州炒房团文化不高,手法都是以短线投机为主,行家看来都
是一些小儿科的名堂,但为什么每到一处总是旗开得胜,所过之处均让房价涨得离谱?其实
,问题并不难应对,稍懂点经济管理的人都知道怎么制约炒楼。譬如,期房不得转让,大幅
度提高二手房买卖税等。但相关制约政策迟迟不见出台,房价短期已经翻倍,甚至是有价无
市,实在令人费解。
我不敢猜测有谁搞了权钱交易,但从媒体报道上能看到政策取向存在误区。很明显,当初领
导们是欢迎炒高房价的,理由是税收可以提高,GDP可以增长,内需可以一下子拉动,银行
资金可加快流动,城市形象可以高估。
发展对于政府责无旁贷,但政府是通过与民争利来塑造政绩呢?还是切实做到以人为本
,充分考虑生产力主体即人民群众的承受力度,让老百姓既能安居乐业,又能持续消费,并
填补市场缺陷从而塑造政绩?把握公平和正义则是有所选择的政绩观。如果政绩观不必考虑
,也得考虑经济风险,一旦经济上有个风吹草动,上海房市价格必然影响居民按揭还贷的能
力。
即使不打仗,房价泡沫爆了也影响按揭还贷。还不起房钱,房子拿去好了,反正要还的
钱已超过房价。他可以给你房,银行拿房有何用?拍卖价抵不了贷款,跳楼的是银行还是按
揭人?银行当然可以不跳楼,反正银行是国家的,但早已烂账缠身的中国银行系统又将如何
就不好说了……
不能说没办法吧,人们还记得上海解放那场经济战。有人以为共产党只会打仗不会搞经
济,炒高粮价民不聊生。结果呢?上海出现一场漂亮的经济狙击战,粮食市场很快就稳定下
来。不能说政府拿投机商没办法,而是愿不愿意有办法。
--
渴望自由,我追寻
害怕寂寞,我呼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