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林在线论坛精华区>>学习交流 |
[195405] 主题: 最新局解详细复习资料!!! 遗漏部分补充!!! |
作者: xiangjishi (香吉士) | ||
标题: 最新局解详细复习资料!!! 遗漏部分补充!!! | ||
来自: 218.78.*.* | ||
发贴时间: 2004年04月19日 11:51:29 | ||
长度: 21647字 | ||
昨晚发出的帖上不知为何遗漏了简答题的1——18,现在把补充的部分发上 来,供大家下载,希望大家指正,如果需要完整版,请参考这两篇文章! 不好意思! 胸膜顶cervical pleura or cupula pleura P118P128 “系”155 是肋胸膜和纵膈胸膜向上的延续,直至胸廓上口平面以上。其前方向上超 出第一肋,并在锁骨内侧1/3超过2-3厘米高度而突入颈根部,肺尖几乎与 其一致,以超过胸廓上口,而突入颈根。颈根部手术或针刺时,应予注意 ,否则易引起气胸。颈部胸膜顶的表面覆盖席氏筋膜(Sibson’s fascia ),因无胸廓保护,特别增厚,构成胸膜顶的被膜,实为胸内筋膜的延续 。此处胸膜顶的前、外、后三面更有前、中、后斜角肌围绕。锁骨下动脉 则绕过胸膜顶前方穿出斜角肌间隙。 肋膈隐窝costodiaphragmatic recessP120-121P128 又叫肋膈窦,是最大的胸膜隐窝。在肋胸膜与膈胸膜返折处,此处不为肺 的下缘所充填。由于它是胸膜腔的最低位,故胸膜腔内有液体常积于此处 。 心包横窦transverse sinus of pericardium P123 在主动脉、肺动脉的后方和上腔静脉、左心房前壁之间手指所通的间隙即 心包横窦。其大小可容纳一食指。在心脏及大血管手术时,可于此处钳夹 升主动脉及肺动脉,以暂时阻断血流。 心包斜窦obligue sinus of pericardium P123-124 把心尖抬起,以手指插入心脏的后面,可以探明左肺静脉与右肺静脉和下 腔静脉入口之间有一个隐窝即心包斜窦。心包积液在此窦内不易引流。 心包前下窦 anterior inferior sinus of pericardium P124 心包壁层的前壁移形于下壁之处,,与心脏之间形成以较大的心包前下窦 ,其深度有1-2厘米,此处不被心脏所充满,为心包穿刺的适宜部分,也是 心包积液潴留处。 纵隔(mediastinum) P129 切除肺后留在胸腔中间部的长条结构,是许多器官以疏松组织所包绕的综 合体,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呈矢状位, 位于胸腔正中偏左,上窄下宽,前短后长。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两 侧为纵隔胸膜,上为胸廓上口,下为膈。可分为上、下纵隔,下纵隔又可 分为前、中、后纵隔。(心包前壁之前、心包前后壁之间和心包后壁之后) 位置固定,但在一侧发生气胸时可向对侧移位。 后纵隔(posterior mediastinum) P130解剖学四分法划分的一部分纵隔。 上界为胸骨角和第4胸椎体下缘的平面,下界为膈,前界为心包后壁,后界 为脊柱。其内容有气管杈及左右支气管,食管、迷走神经、胸主动脉、奇 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胸导管、交感干胸部和纵隔后淋巴结等。 为支气管囊肿、神经瘤、胸主动脉瘤及膈疝的好发部位。 联合腱(conjoint tendon)(或腹股沟镰)P142 腹内斜肌下缘,作凹向下的弓形,跨过精索的上方,再往内侧与腹横肌下 份的纤维合并,形成联合腱,它绕过精索的后方,向下止于耻骨梳。一般 来说,联合腱是腱膜性结构,但有时内含或多或少的肌纤维,某些肌束从 腹内斜肌的下缘发出,随精索下降,形成提睾肌。如果联合腱与腹股沟带 内侧段之间的间隙过小,则腹股沟管后壁的内侧部分薄弱。 精索(spermatic cord)P143-144, 精索的被膜与睾丸的被膜是相连续的,但没有固有鞘膜(因腹膜鞘突已闭 锁),故只有精索外筋膜,提睾肌及精索内筋膜三层。精索内最重要的结 构是输精管,它位于精索的最后部,圆硬如绳,为细长的管子。它在阴囊 皮肤外也易被摸及,故在临床上也在此进行结扎手术,此外尚有睾丸动脉 ,蔓状静脉丛,神经,淋巴管等。 腹股沟三角 inguinal triangle(Hesselbach三角)P144-145P148 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侧缘和腹股沟韧带内侧半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腹 股沟三角。腹股沟直疝由此三角区突出,腹股沟斜疝则从腹壁下动脉外侧 的深环进入腹股沟管,因此,腹壁下动脉可作为手术时鉴别直疝与斜疝的 标志。 腹股沟管P147-148 为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直上方,由外上向内下斜行的肌肉筋膜裂隙, 男性管内包含精索。女性因骨盆较阔,腹股沟管略长,较狭窄,包含子宫 圆韧带。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膜,其外侧1/3部分有起自腹股沟韧带的腹内斜 肌的肌纤维加强。后壁为腹横筋膜,其内侧部分有发育程度不同的联合腱 加强。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纤维。下壁为腹股沟韧带构成 的凹槽。外口(浅环或皮下环)为腹外斜肌腱膜形成一个三角形薄弱裂孔 ,位于耻骨结节的外上方。内口(深环或腹环)为腹横筋膜向外突出的圆 孔,位于腹壁下动脉的外侧,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一横指处。 腹股沟疝(直疝、斜疝)P148 腹股沟区从腹膜腔向外看,可有腹壁下动脉将其分为两个区域。腹壁下动 脉的体表投影为腹股沟中点至脐的连线。腹环位于动脉外方,即相当于腹 前壁内面的腹股沟外侧窝处。凡腹膜腔内的肠管或大网膜等有腹环处突出 经腹股沟管,出皮下环而入阴囊者,称为腹股沟斜疝。位于腹壁下动脉内 侧的三角区成为腹股沟三角(Hesselbach’s 三角),相当于腹前壁内面 的腹股沟内侧窝处,其低界为腹股沟韧带,内界为腹直肌外缘,外界为腹 壁下动脉,在此处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弓状下缘鱼腹股沟韧带之间有一大小 不等的间隙,腹股沟管后壁只有一层腹横筋膜,故为腹壁的潜在性薄弱区 ,如肠管、大网膜等由此处突出即称腹股沟直疝。 肝十二指肠韧带(hepatoduodenal ligament)P150P160 肝与胃以及十二指肠起始部之间的腹膜皱襞,为小网膜(lesser omentum )。小网膜的游离缘为肝十二指肠韧带,连接肝门与十二指肠起始部,内 包有出入肝门的血管、神经和肝管等。 网膜孔(epiploic foramen) 肝十二指肠韧带后方,一连接腹膜腔与网膜囊的唯一入口,由两层腹膜皱 襞返折而成。前界:肝十二指肠韧带游离缘,后界:下腔静脉的腹膜,上 界:肝尾状叶,下界:十二指肠上部。 网膜囊 (omental bursa) 小网膜和胃后壁与腹膜之间的一个扁窄间隙,又称小腹膜腔,是腹膜腔的 一部分。由网膜孔伸入即为网膜囊,该囊仅由此孔与腹膜腔其他部分相通 。前:小网膜、胃后壁、胃结肠韧带,后:胰、左肾、肾上腺腹膜,上: 肝、膈面腹膜,下:横结肠及其系膜 十二指肠悬韧带 suspensory ligament of the duodenum /Treizle韧带P 169 将使十二肠空肠曲悬吊于腹后壁,有一较宽的结缔组织纤维束(常有 平滑肌参与),有固定此曲的作用,由此纤维束与其覆盖的腹膜形成皱襞 ,即十二指肠悬韧带。 肝胆三角(Calot氏三角)或称胆囊三角P161P166 胆囊管,肝总管和肝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为胆囊三角,胆囊管进入肝十 二指肠韧带以锐角与肝总管合并成胆总管。其境界有胆囊管、右肝管、肝 总管、肝右叶下面围成。可在其中找到胆囊动脉(96%),因此胆囊三角是 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局解问答 1.胸前外侧壁的层次安排,在胸小肌上、下可见的结构 P6、7、8、12 胸前外侧壁的结构层次: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胸大肌→胸小肌→胸廓 (女性乳房部的皮下组织有纤维束,分隔乳腺小叶)。 胸小肌上缘:1.胸前外侧神经lateral pectoral N支配胸大肌、胸小肌、 三角肌 2.胸肩峰动、静脉thoracoacromial A、V 分布到胸大肌、胸小肌、三角肌 、乳房 3.头静脉cephalic V 行于肱二头肌外侧沟,汇入腋V 4. 锁骨下淋巴结infraclavicular LN 接受上肢桡侧、腋前群、乳房深部 的LN 以上结构皆穿过锁胸筋膜 胸小肌下缘:1.胸外侧动脉lateral pectoral A分布到胸大肌、胸小肌、 前锯肌、乳房 2.胸长神经long thoracic N 支配前锯肌 3.胸背动脉thoracodorsal A、N 支配背阔肌 4.腋淋巴结内侧群和后群medial & posterior axillary LN 分别位于 胸外侧A和肩胛下A周围 胸小肌周围:1.腋淋巴结前群anterior axillary LN,接受胸前外侧壁、 乳房中央和外侧部LN 2.胸前内侧神经medial pectoral N 胸小肌穿出至胸大肌,支配胸大肌 2.以喙肱肌为标志,腋腔内N、血管、淋巴结的安排。 A:axillary A,brachial A V:axillary V,brachial V,basilic V N:axillary N,musculocutaneous N(lateral cutaneous N of forear m),radial N,median N,ulnar N,medial cutaneous N of forearm, medail cutaneous N of arm。 喙肱肌内侧的大血管是腋A,行走于肱二头肌内侧沟。分三段,胸小肌上是 第一段,胸小肌后是第二段,之下是第三段。第二段被臂丛三束分别包围 于内侧、外侧和后面,它们在第三段发出N,形成M结构包围腋A。(肌皮M 、正中N、尺N)。 腋A内侧是腋V(由贵要V和两条肱V合成),属支广泛与胸臂V吻合。乳癌广 泛切除时这些属支也要切除。腋V内侧是腋淋巴结外侧群。 外侧束:肌皮N(前臂外侧皮N), 于腋A外侧穿喙肱肌,进入肱二头肌和 肱肌之间,终末支是前臂外侧皮N,供应前臂外侧。 外侧头内侧头合并为:正中N行于腋A前外侧,至前臂中下段行于肱A前内侧 。 内侧束:尺N,行于腋A、V之间。前臂内侧皮N,行于腋A、V之间,降至前 臂内侧,比尺N细。臂内侧皮N,经过腋V后方然后转向其内侧,至其前面, 分布到臂部。 后束:腋N,横行,肩胛下肌下缘伴旋肱后A穿四边孔。肱骨外科颈损伤易 受伤。桡N,伴肱深A行于肱骨肌管。 3.肱二头肌腱膜及其肌腱为标志,N、A、V局部关系。 肱二头肌〔biceps brachii〕 和肱二头肌腱膜〔bicipital aponeurosis 〕是肘窝的标志结构,屈肘时可以明显地摸到。 1.肱二头肌腱内侧:肱A在腱膜下缘发出桡A和尺A。正中N行于肱A内 侧,在前臂上分向内侧发出许多肌支,支配前臂屈肌〔除肱桡肌、尺侧腕 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故正中N内侧是危险缘,临床手术需注意。 2.肱二头肌腱外侧:肌皮N距肘横纹以上3-5cm穿出深筋膜成为前臂外 侧皮N,行于肱肌和肱二头肌之间。桡N位于肱肌外侧,介于肱肌和肱桡肌 之间的沟内。向下移行为肱桡肌和桡侧腕长伸肌之间。前臂桡N外侧缘发出 诸多肌支,是危险缘。 3.肘正中V,贵要V,前臂内侧皮N于肱二头肌腱膜浅面通过。 4.前臂屈侧上1/3及腕部的N、血管的局部位置安排。 前臂屈侧上1/3,近侧与臂部的远侧共同组成肘关节的肘窝。有臂部下延的 动脉和前臂远侧汇集的静脉和淋巴。 l 浅筋膜内,浅静脉和皮神经无明显伴行关系,但静脉比皮神经位置表浅 。 l 深筋膜,与肌肉相连处不可分。肱二头肌肌腱部分纤维向内侧与纤维相 连形成肱二头肌腱膜。 l 肱桡肌起于肱骨外上髁,而前臂浅层屈肌皆起于肱骨内上髁,由外向内 为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指浅屈肌、尺侧腕屈肌。肱二头肌和 肱肌跨过肘窝前方至于桡骨粗隆。 l 前圆肌于肘窝下缘分两头,浅头起于肱骨内上髁,深头起于尺骨冠突, 两头合并止于桡骨掌侧中部外侧面。旋前圆肌表面有桡N和桡A通过,神 经位于外侧。两头之间有正中N穿过,向尺侧发出诸多肌支。该肌的深面 有尺V和尺A通过,动脉在外侧,此处尺A和尺N没有伴行。 前臂屈侧中1/3 l 浅筋膜:尺侧的basilic V,medial cutaneous N of forearm和桡侧的 cephalic V,lateral cutaneous N of forearm。 l 深筋膜较上1/3、下1/3弱。 l 肌肉的肌腹在此可以分开。ulnar A和ulnar N在此断开始伴行,动脉在 外侧,行于尺侧腕屈肌、指浅屈肌和指深屈肌三块肌间隔之间。median N 紧贴指浅屈肌深面下降。radial N和radial A在此段相互靠近,神经在外 侧,二者行于肱桡肌深面。 前臂屈侧下1/3 l 浅筋膜:cephalic V从手背转至前臂屈侧,radial N约在前臂中、下1/ 3交界处穿出深筋膜,至腕背和手背。ulnar N在此区发出手背支经尺侧腕 屈肌和尺骨之间穿深筋膜至手背。 l 深筋膜:在腕部增厚成为前臂屈肌支持带〔flexor retinaculum〕,覆 盖肌腱表面,伸入深部包绕各深层肌腱。 l 血管和神经:前臂肌腱标志:桡侧腕屈肌腱、掌长肌腱、尺侧腕屈肌腱 。桡侧腕屈肌的外侧有radial A、V,此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有正中N通过 ,下行于腕管至手掌。尺侧腕屈肌的外侧有ulnar N、A。 l 此段最深面是旋前方肌和前臂屈肌后间隙。 腕部分为腕前区和腕后区 l 腕前区:皮肤和浅筋膜薄而松弛,内外侧分别有medial / lateral cut aneous N of forearm。ulnar N掌支分布到尺侧1/3,median N分布到桡侧 2/3。腕部深筋膜分浅、深两层,浅层:腕掌侧韧带〔volar carpal liga ment〕;深层:屈肌支持带〔flexor retinaculum〕。腕管〔carpal can al〕:内有指浅屈肌、指深屈肌各四条肌腱,拇长屈肌腱和正中N共十个结 构通过。腕前区的血管、神经走行基本与前臂屈侧下1/3一致。 l 腕后区除有手背静脉网汇集而来的cephalic V,basilic V还有一重要结 构:伸肌支持带〔extensor retinaculum〕,有腕部深筋膜增厚而成。内 至尺骨茎突、三角骨,外至桡骨远侧端外侧,发出五个纤维隔,形成六个 骨纤维管。从桡侧至尺侧分别有:拇长展肌、拇短伸肌腱及其腱鞘;桡侧 腕长、短伸肌及其腱鞘;拇长伸肌腱及其腱鞘;指伸肌和示指伸肌腱及其 腱鞘;小指伸肌及其腱鞘;尺侧腕伸肌及其腱鞘。 5.肩胛区与臂后区的腋、桡N与什么血管(A)伴行?局部特点?肱骨外科 颈骨折或肱骨中段骨折时损伤何N、血管及相应症状? 臂丛(brachial plexus)后束发出axillary N,从腋部向后行,与旋肱后 A(posterior humeral circumflex A)伴行,穿过quardrangular space 在三角肌后缘中点绕肱骨外科颈。axillary N发出肌支、皮支和关节支, 肌支支配三角肌、小圆肌,皮支支配三角肌区皮肤,关节支从肩关节下方 进入关节。 brachial plexus后束最大的分支是radial N,先行于brachial A后方,与 肱深A(deep brachial A)和两条伴行的deep brachial V一起进入humer omuscular tunnel。在桡神经沟内绕至肱骨外侧,至前臂中下1/3交界处穿 过外侧肌间隔,进入肱肌和肱桡肌之间,发出肌支至肱三头肌和肘肌。 在肱骨外科颈骨折或肩关节脱位以及使用“腋杖”不当,可能损伤poster ior humeral circumflex A、V和axillary N。axillay N损伤可造成三角 肌麻痹,臂不能外展和三角肌区域的皮肤感觉丧失,和三角肌的萎缩形成 方肩。 radial N和deep brachial A、V紧贴肱骨干,肱骨中段骨折后,容易并发 radial N损伤。另外在该处不适当地使用止血带,或全身麻醉,将臂部在 手术台压得过久,也会损伤radial N,导致伸肌群麻痹,引起腕下垂。其 支配的皮肤区域也会造成感觉丧失。 6.手掌层次安排?什么神经支配?行径要点?管理哪些范围? 浅层结构: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掌腱膜 中层结构:superficial palmar arch→median N (lateral),superfi cial branch of ulnar N(medial)→指浅、指深屈肌腱和蚓状肌 深层结构:deep palmar arch、deep branch of ulnar N→掌深筋膜、掌 骨及骨间肌 l median N通过腕管,行于掌浅弓深面。在大鱼际内侧缘中点发出一支返 支到鱼际,支配除拇收肌以外的鱼际肌。median N 返支表面定位是鱼际内 侧缘中点,相当于腕前横纹下2.5cm。手术时此处不能随意在此做切口,以 免损伤神经引起拇指运动障碍,median N下行分支支配第1-2蚓状肌和手掌 桡侧缘的三个半手指皮肤感觉。 l ulnar N经腕横韧带浅面,紧贴豌豆骨的桡侧和ulnar A之间下行,再经 掌短肌的深面指掌侧。ulnar N在豌豆骨下分出浅深、两支。浅支下行分出 一支细支至小指的尺侧缘,主干继续下行至第4指蹼分两支,至第4第5指的 相对远。superficial branch of ulnar N支配手掌尺侧一指半的皮肤。d eep branch of ulnar N先发出分支支配小鱼际肌,然后伴deep branch o f ulnar A,穿小指展肌和小指短屈肌之间至指深屈肌腱深面,它发出分支 支配全部骨腱肌,第3、4蚓状肌和拇收肌。 l median N和superficial branch of ulnar N深面是指浅、指深屈肌腱、 拇长屈肌腱及四条蚓状肌。蚓状肌起于指深屈肌桡侧,向远侧移行,绕至 第二至第五指的第一节指骨桡侧,止于第二至五指的指背腱膜。作用是屈 掌指关节和伸指间关节。 7.以旋前圆肌为标志,叙述该局部的血管N安排。 旋前圆肌:在肘窝内下分为浅、深两头,分别起于肱骨头和尺骨头,止于 桡骨掌侧。 近止点浅面:桡动脉,外侧为桡神经浅支。 浅深头间:正中神经。 深头深面:尺动脉、静脉,内侧为尺神经。 8.乳房的淋巴回流(乳腺癌)。 女性乳房的淋巴管网非常丰富,乳房炎症和癌肿时多沿淋巴途径扩散和转 移。淋巴管网分浅、深两组,浅淋巴毛细管位于皮下和皮内,分布于乳晕 周围成丛;深淋巴毛细管网分布于乳腺小叶间隙和输乳管壁内成丛,主要 沿胸大肌下缘入腋淋巴群。 外侧群和上部的淋巴先注入腋淋巴结前群(胸肌淋巴结),位于胸小肌下 缘第三肋骨表面附近,沿胸外侧排列,再输入到中央群和锁骨下淋巴群。 在乳癌时前群较易受累,根治手术时须将乳房、胸大肌、胸小肌一起切除 。 内侧群可穿过肋间肌汇入沿胸廓内动脉排列的胸骨旁淋巴结,继续注入锁 骨上淋巴结。临床乳癌根治手术除切除腋腔淋巴结以外,还考虑切除胸骨 旁淋巴结。 下内侧穿过腹前壁和膈下间隙、肝脏的淋巴结会合。 深部淋巴结可穿越胸大肌和胸小肌汇入锁骨下或者颈深淋巴结。 浅淋巴管和皮肤淋巴管有广泛的吻合,上述通路阻塞时,将产生淋巴逆流 ,癌细胞会越过对侧。 乳房的淋巴回流主要汇入腋淋巴结,癌肿或乳腺炎症首先侵及同侧的淋巴 结,形成不同程度的肿大,在通过浅淋巴管的吻合,转移至对侧。根治手 术主要目的是清除腋区的淋巴结,再去掉乳房、胸大肌和胸小肌,分离周 围的组织一起除去。 9.乳房全切要经过哪些层次?需扎哪些血管?注意哪些神经?为什么?乳 房的淋巴回流有哪些途径?癌细胞易向哪些方向转移? 经过层次:皮肤、胸大肌浅筋膜、乳房(包括乳腺和结缔组织)、胸大肌深 筋膜、胸大 肌、胸小肌。 结扎血管:胸廓内A穿支、胸外侧A乳房外侧支、3-7肋间A穿支、胸肩峰A乳 房支。 注意保护:胸背神经、胸长神经;头静脉 回流途径:①上外侧:注入腋淋巴结前群再到达锁骨下淋巴结; ②内侧: 注入胸骨旁淋巴结;③下内侧:汇入腹壁淋巴管;④深部:注入腋淋巴结 尖群、胸肌间淋巴结、颈深淋巴结; ⑤浅淋巴:与皮肤淋巴管联系广泛。 癌转移: 乳房淋巴主要注入液淋巴结,癌细胞首先多侵及同侧腋淋巴结 ;侵淋巴管吻合广泛,癌细胞发生对侧转移。 切除结构:乳房、腋淋巴结、胸大、小肌、周围组织、腋静脉与胸壁吻合 的属支;扩大手术要切除胸骨旁淋巴结。 10.甲状腺腺局部位置及手术入路层次,A、V、N毗邻。右侧甲状腺手术需 结扎哪些血管?防止哪些N损伤及如何防止和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P59~60 入路层次:皮肤;浅筋膜(颈阔肌、颈前静脉、颈前皮神经);深筋膜;舌 骨下肌群;甲状腺。 血供:甲状腺上A(颈外A)和甲状腺下A(甲状颈干);甲状腺上、中、下V。 神经:喉上N (其中喉外支和甲状腺上A伴行,后内支与喉上动脉伴行);喉 返N,与甲状腺下A伴行。 右侧甲状腺手术需要结扎甲状腺右上动脉和甲状腺右下动脉。 喉上神经喉外支的损伤防止:甲状腺侧叶上极结扎并切断动脉分支。 喉返神经的损伤防止:注意喉返神经紧靠甲状腺行于甲状腺悬韧带的深面 。 喉上神经损伤:环甲肌瘫痪、声音低沉。 喉返神经损伤:环甲肌外喉肌瘫痪;一侧损伤引起声音嘶哑、呼吸喘鸣; 两侧损伤引起发音困难、窒息。 11.二腹肌三角境界及其内容结构的局部位置。 人卫P35 即下颌下三角。 1. 境界:上界为下颌骨体下缘,内侧边为二腹肌前腹,外侧边为二腹肌 后腹,浅面有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和颈深筋膜浅层,深面有下颌舌骨肌 、舌骨舌肌及咽中缩肌。 2.内容结构:(1)下颌下腺,包裹在由颈深筋膜浅层所形成筋膜鞘内, 分深浅两部。浅部较大,位于下颌舌骨肌浅面,绕该肌的后缘向前延至其 深面为深部。下颌下腺管由深部前端发出,在下颌舌骨肌的深面前行,开 口于口底粘膜的舌下阜。 (2)面动脉,平舌骨大角起自颈外动脉,经二腹肌后腹的深 面进入下颌下三角,沿下颌下腺深面前行至咬肌前缘处绕过下颌骨体下缘 入面部 (3)舌下神经,在下颌下腺的内下方,行于舌骨舌肌表面。 (4)舌动脉、静脉,行于舌下神经与二腹肌中间腱之间,舌 动脉前行至舌骨舌肌后缘深面入舌。 (5)舌神经,在下颌下腺深部内上方与舌骨舌肌之间前行入 舌。 (6)下颌下神经节,上连于舌神经,向下发出分支至下颌下 腺及舌下腺。 12.前斜角肌为中心试述其周围的结构。 P64~65 1.前斜角肌内侧(椎动脉三角) (1)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及分支(椎动脉、胸廓内动脉、甲状颈干);胸膜顶前 方。 (2)迷走神经;右:胸膜顶前内侧,穿锁骨下动脉和头臂静脉入胸腔。 左:做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间入胸腔。 (3)颈交感干:颈上、中、(中间)、下(与T1神经节合成星状)神经节 ;胸膜顶后方。 2.前斜角肌前面 (1)颈动脉鞘(包有颈总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前斜角肌上部前方。 (2)膈神经;前斜角肌外侧转自前面。 (3)颈横动脉;前斜角肌前面。 (4)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合成静脉角,胸导管注入(左侧);前斜角肌止 点处前方。 3.前斜角肌后面 (1)胸膜顶:位于前、中、后斜角肌中。 (2)锁骨下动脉第二段:穿过斜角肌间隙。 (3)臂丛:穿过斜角肌间隙。 4.前斜角肌外侧 (内上到外下):锁骨下动脉第三段、锁骨下静脉、臂丛、颈横动脉。 13.气管切开术入路经过哪些层次?切开气管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P59~6 0 入路: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舌骨下肌群→甲状腺、气管。其中浅筋膜 内含颈阔肌(是皮肤切口深度的标志)、颈前静脉和颈前皮神经;舌下肌 群有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 注意:颈部气管约长6厘米,有六至八个气管软骨组成,手术时应在第三至 第四气管环的部位进行。由于甲状腺下静脉收集位于气管前面的静脉丛, 形成了甲状腺奇静脉丛,位于气管前面,因此气管切开时应避免低位入路 ,防止损伤这些静脉丛。幼儿的胸腺、左头静脉和主动脉弓等常高出胸骨 颈静脉切迹,达气管颈部前面,故对幼儿行气管切开术时应不宜低于第5气 管软骨,以免伤及上述诸结构。 14.纵隔位置、分部、包括的血管。 人卫P71~78 1.位置:呈矢状位,位于胸腔正中偏左,上窄下宽,前短后长。前界为胸 骨,后界为脊柱,两侧为纵隔胸膜,上为胸廓上口,下为膈。 2.分部:解剖学四分法:以胸骨角和第4胸椎体下缘的平面将纵隔分为上 纵隔和下纵隔;下纵隔又以心包的前后壁为界,分为前、中、后纵隔。 临床三分法:以气管和支气管的前壁以及心包后壁为界分为前纵 隔和后纵隔,前纵隔又以胸骨角平面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 3.包括的血管:上纵隔中前层有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中层有主动脉弓及 其分支; 中纵隔内有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如升主动脉、肺动脉、肺 动脉左右干、上腔静脉根部、左右肺静脉、奇静脉末端,和心包膈动脉。 后纵隔内有胸主动脉及其两侧的奇静脉和半奇静脉。 15.食管胸段的毗邻、血供、淋巴、N。 人卫P78 毗邻:位于上纵隔后部和后纵隔,向上经胸廓上口于食管颈部相连,向下 穿膈食管裂孔续为食管腹部。与胸主动脉交叉,上部在右侧,下部在前方 。食管前方有气管、气管杈、左主支气管、左喉返神经、右肺动脉、食管 前丛、心包、左心房和膈。后方有食管后丛、胸主动脉、胸导管、奇静脉 、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和右肋间动脉。左侧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 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和胸导管上段。右侧有奇静脉弓。 血供:食管胸上段的动脉来自肋间后动脉和支气管动脉,胸下段的动脉来 自胸主动脉发出的食管动脉。食管静脉注入奇静脉、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 脉。 淋巴:胸上段的淋巴管注入气管支气管淋巴结,胸下段的淋巴管注入纵隔 后淋巴结和胃左淋巴结。还有部分淋巴管不经淋巴结,直接注入胸导管。 神经:来自喉返神经、迷走神经和交感干,喉返神经支配食管的骨骼肌,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平滑肌,感觉神经分布与粘膜。 16.胸导管行经及毗邻,损伤下段与上段的情况,为什么? 人卫P81 系 解P265 局解P131 行经及比邻:平第12胸椎下缘高度起自乳糜池,至第5胸椎高度经食管与脊 柱之间向左侧斜行,然后沿脊柱左前方上行,经胸廓上口至颈部。在左颈 总动脉和左颈内动脉的后方转向前内下方,注入静脉角。在注入左静脉角 处接受左颈干、左锁骨下干和左支气管纵隔干。分上、下段,下段位于脊 柱、右肋间动脉之前,奇静脉与胸主动脉之间,食管的后方;上段在主动 脉弓上方、食管左后方。 l 损伤上段会出现左侧乳糜胸。这是因为此处左侧的纵隔胸膜往往紧贴胸 导管的左缘,导管受损后伴有纵隔胸膜左侧破损,使淋巴流入左胸膜腔, 造成左侧乳糜胸。 l 损伤下段会出现右侧乳糜胸。这是因为此处纵隔胸膜位于奇静脉和胸导 管前面,胸导管受损时拌有纵隔胸膜右侧破损,使淋巴流入右胸膜腔,造 成右侧乳糜胸。 17.试述左、右肺根的组成及其异同点。 肺根连接纵隔器官和肺。它由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两条以上),支 气管动脉,静脉,淋巴,结缔组织等所组成。 肺根的结构安排: 自前向后:为肺静脉,肺动脉,支气管。 肺门处从上到下的安排是:静脉处于最低处。肺动脉与支气管在左右肺根 内(近肺门处)的安排不相同。在右肺根内,最高位的为支气管,而在左 肺根内,最高位的结构是肺动脉。左右不同的原因是因为左肺动脉跨左侧 的上叶支气管本干的后上方,故左肺动脉居左支气管的上方。 18.胃的形态、位置、毗邻、血供。(“系” 124,新99,P164 形态:胃的形态可受体位、体型、年龄、性别和胃的充盈状态影响,完全 空虚时略呈管状,高度充盈时可呈球囊形。分前、后壁。大、小弯,入、 出口。前壁朝向前上方,后壁朝向后下方。胃小弯凹向右上方,其最低点 弯度明显折转处为角切迹。胃大弯大部分凸向左下方。胃近端与食管连接 处是胃的入口,贲门。贲门左侧,食管末端左缘与胃底所形成的锐角,为 贲门切迹。远端接续十二指肠处,是胃的出口,称幽门。分四部:贲门附 近的贲门部;贲门平面以上,向左上膨处的部分为胃底,胃底向下至角切 迹为胃体。胃体下界与幽门之间的部分为幽门部。幽门部的大弯侧有浅沟 ,中间沟,其右侧的幽门部分为幽门管,左侧为幽门窦(胃的最低部)。 位置:中等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贲门位于 第11胸椎左侧,幽门在第1腰椎右侧。胃大弯的位置较低,最低点一般在脐 平面。活体胃的位置常因体位、呼吸以及胃内容物的多少而变化。 毗邻:胃前壁在右侧与肝左叶相近,左侧与膈相邻,被左肋弓 **** 。中 间部分位于剑突下方,直接与腹前壁相贴。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胰、横结肠 、左肾和左肾上腺及其系膜相邻,这些器官组成胃床。胃底与隔和脾相邻 。 血供:主要来自腹腔动脉。胃左动脉和胃右动脉吻合成胃小弯动脉弓。胃 网膜左动脉与胃网膜右动脉吻合,成胃大弯动脉弓。胃短动脉,起于脾动 脉末端或其分支,经胃脾韧供应胃底部。胃的静脉基本与同名动脉伴行, 离开胃大弯、胃小弯后分别会入门静脉。胃左静脉直接会入门静脉或经脾 静脉入门静脉,它通过食管静脉丛与汇入上腔静脉的奇静脉吻合,成门腔 静脉吻合。胃右静脉发出一属支,幽门前静脉。 ~~~~~~~~~~~~~~~~~~~~ 你能体会饥饿的感受吗?只要是饿着的人,都是我的顾客!总有一天,我 会看到all blue!…… ~~~~~~~~~~~~~~~~~~~~ ~~~~~~~~~~~~~~~~~~~~ ※作者已于 2004-04-19 12:26:25 修改本文※ ~~~~~~~~~~~~~~~~~~~~ |
||
========== * * * * * ==========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