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林在线论坛精华区>>枫林视点 |
[130594] 主题: 院士的贬值(转) |
作者: FADAI (花钱发呆) | ||
标题: 院士的贬值(转)[转载] | ||
来自: 218.78.*.* | ||
发贴时间: 2003年11月27日 11:55:18 | ||
长度: 3450字 | ||
院士的贬值 来自SOHU,作者方舟子 我还在国内上学的时候,中国科学院的成员称做学部委员,名称虽然 很不起眼,名字却是个个如雷贯耳,在其所在学科是连学生也耳熟能详的 。后来学部委员改叫了气派得多的院士,但新增添的院士,即使是跟我同 一个专业,也基本上闻所未闻。也就是说,我在国内的时候,他们这些人 都还是默默无闻,而十年来,他们也没有获得国际性的声誉。我想,既然 院士人数在不断地膨胀,不象以前的学部委员那么精简,自然也不能象以 前的学部委员那样都曾经有过国际性的声誉,但是在本学科全国闻名这一 基本条件,总该是具备的,我没听说过他们,乃是因为去国已久,对国内 学术界孤陋寡闻了吧。但是最近读到一篇《竞选院士做广告》的报道(20 01年07月25日《北京晨报》),才发现情形比我设想的还要糟糕。 为了能选上院士,竟要花钱在报刊上做自己的广告,听上去象是一个 国际笑话。但中国自有特别的国情,似乎并没人觉得这有什么可笑,不仅 这种现象已普遍到使它成为全国性科技报的重要收入,而且还有人振振有 辞地为其辩护。根据这篇报道,辩护理由有三条:一、“在商品经济社会 ,科学家花钱做广告是一种必然。”据称这还是共识。二、学科划分越来 越细,隔行如隔山的现象在科技界更为明显。而院士评选要靠全体院士投 票表决,不广为宣传不行。三、处于信息爆炸时代,科研人员的成绩如不 宣传,很难为更多同行了解。 前两条并非中国的特别国情。西方国家更是商品经济社会,为什么就 没有出现科学家花钱做广告这种“必然”?学科划分越来越细,院士评选 由全体院士投票表决,也是各国皆然,为什么在别的国家就没有出现竞选 院士做广告这种怪事?如果一个候选人在本行业声誉卓著,自然会有许多 同行院士向其他学科的院士推荐,哪里用得着花钱自吹自擂?可见第三条 才是真正的原因:原来这些院士候选人,连本国的同行也不了解他们究竟 做出了什么成果,所以才需要花钱宣传自己。但是如果一个人,在本学科 连全国性的声誉都没有,还有什么资格担任院士?今年据说要从1000多名 候选人中增选100多名院士,这不是从矮子中拔高个吗? 如此说来,会在报刊上时不时见到生物医学的院士对人类基因组工程 、优生学、克隆人等等问题发表违背生物学基本常识的谬论,会有微生物 学的院士去参加“核酸营养”听证会,公然为一大商业骗局助阵,也就毫 不奇怪了。原因无他,中国院士的专业水平太差。国内流传一种说法,说 是只要在《自然》或《科学》上发表过论文,就有资格当院士。当真如此 的话,美国大学的教授就大都可以在中国当院士了。而许多院士,实际上 连这个标准都达不到。我曾经查过几位生物医学方面的院士的成就,按他 们的论文发表纪录,连美国二、三流大学的教授都不可能当上。中国科学 院聘请了一批海外评审专家,这些专家的水平按理至少该与院士相当才有 必要聘请,但里面许多人从其就职机构和职称看,就可知在国外的学术地 位不高,比如首批名单中,竟然有一位是美国三流大学的“研究科学家” (Research Scientist)--在美国大学系统中,这是技术员的职称,连 助理教授都不如。中国院士的总体水平,恐怕连美国二、三流大学教授的 平均水平都达不到,而从前每一位学部委员都可以到美国一流大学当教授 (许多本来就是当了美国一流大学的教授后回国的)。岂止是一代不如一 代,简直是一年不如一年。 从前,教授在中国是一个令人敬佩的头衔,不料后来官员们用权豪夺 ,商人们用钱巧取,也都摇身一变纷纷当上了大学乃至名牌大学的教授, 于是教授的含金量也就变得和废铜烂铁差不多了。再后来遭殃的是博士学 位,称某人为博士,在中国也曾经是一种学术荣耀,以致连已经当了博士 生导师的权威还要屈尊回头拿一个本学科的博士学位;但现在官员们也纷 纷到名牌大学号称在职读博士(去年我路过北大时,就目睹了轿车排起长 龙接下课的领导的奇观),博士名声在中国臭大街的日子也已为时不远。 现在连院士这个最崇高的学术头衔,也已贬值到了需要花钱做广告竞选的 地步,中国学术界还有什么头衔是值得令人敬重的? ~~~~~~~~~~~~~~~~~~~~ 我们这个时代,有太多人喜欢冒着杀头的危险说众所周知的道理,而且, 人们喜欢把这样的人叫做勇士,把这样的话叫做思想。 ~~~~~~~~~~~~~~~~~~~~ |
||
========== * * * * * ==========
|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