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林在线论坛精华区>>枫林视点 |
[123947] 主题: 打死我也不认错! |
作者: KID_1412 (无知·实验室的小土豆) | ||
标题: 打死我也不认错![转载] | ||
来自: 218.78.*.* | ||
发贴时间: 2003年11月13日 00:24:49 | ||
长度: 5892字 | ||
打死我也不认错! (转自搜狐)
争论中的高考错题(点击放大) “数学是最容易辨别是非的”。 曾经引起风波的江苏高考试题错误,在事隔4月后再起波折。12名院士 郑重发表一份联合声明,引用了这句华罗庚的名言,使社会各界重新把关 注的目光投向“错题风波”。有关部门到底能否进行一次客观、公正的论 证?满怀期待的不只是院士而已。 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中说,中国人“死不认错”,因为所有的中 国人,都有充分的理由不认错。 现今中国,更是只要谱足够大,那就是一 贯正确不会出错。 世界史上确实有一些棘手问题,需要暂时搁置,以待时机成熟或寄希 望于后来者的智慧。然而,基本数学中的一道题目的对错之争也要照此办 理,未免让人匪夷所思。题目出错就是错了,承认错误为什么如此之难? *注释:上示题目标准答案为C,然而该图中包括Y轴既a=0的情况,故正确 答案应将轴线画为虚线。本题未提供正确答案。若以a不可能为零进行淘汰 选,本题易选D选项。 【星空评论】潘多拉:“宁死不屈者”的三重境界 【我来说两句】我看死不认错 高考错题事件始末 标准的答案有问题?备课组质疑高考试题 2003年06月14日,南京市雨花台中学高一数学备课组对江苏高考试卷 中的题目提出了质疑。备课组老师称,高考数学试卷第一道选择题的标准 答案是C,而学生在审题时会发现,C答案中有明显的错误,根据排除法, 很多学生会直接将此答案排除,直接选择了D。在学生中调查,也发现不少 好学生都选错了。【全文】 江苏省招办论证:不是错题 质疑引起了江苏省招办的重视。三天后,江苏省招办通过一家媒体作 出回应:“省招办组织专家反复论证,并由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有关部门 确认,2003年数学高考试卷中没有错题,特别是有议论的第1小题不是错题 。” “高考错题”事件似乎就此告一段落。有媒体称,“这次‘高考错题 ’事件的圆满解决,实际上是一次重大事件对民众公开的范本。”【全文 】 风波再起 6月18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朱如曾看到了互 联网上有关江苏高考数学科“无错题”的报道,“好奇心骤起”,便找来 原题进行演算。而根据他反复的测算结果,“这道题就是一道错题”。(朱 的论证附后) 6月20日上午,双方在教育部考试中心见面,辩论长达一个多小时。朱 坚持认为此题是错题;而出卷专家们则强调,中学教科书并没有将坐标轴 画成虚线的先例,同时该题的前提条件已经设定,并不影响考生答题。【 全文】 四位论证专家 三位参与出题 6月22日晚,备感焦虑的朱如曾直接拨通了教育部部长周济的电话。在 周济的过问下,考试中心另找了四位数学专家对此题进行论证,结果仍然 认为此题无错。专家提出三点结论: 一、题目无科学错误; 二、如果在题目中对图形关于区域有更加明确的说明,将不致引起争 议; 三、本题现有的表述不应影响学生答题。 一个极为偶然的机会,朱如曾得知了当天参加论证会的专家名单。结 果令他大吃一惊:四位论证专家中竟有三位专家与出题专家是同一单位。 冲动之下,他打电话给其中一位专家,直接质问其为何说此题“无科学性 错误”,不影响学生答题的依据又在哪里?【全文】 12院士联合要求纠正 “数学是最容易辨别是非的”,事隔4月,12名院士郑重发表一份联合 声明,引用了这句华罗庚的名言,这份声明使社会各界重新把关注的目光 投向了江苏高考数学“错题风波”。发表声明后院士们都在期待有关部门 进行一次客观、公正的论证。【?【全文】 相关连接:12院士联合要求纠正 声明全文 各方反应 教育部称不怕承认错误 就江苏“错题风波”,教育部袁贵仁副部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数学 是很严谨的,现在12名院士联名认为这道题有错,他也很希望听听院士们 的意见,再组织论证,“最后一定会有个科学的结论”。他还说:教育部 作为行政部门,不存在怕处分、批评谁、不敢承认错误的问题。【全文】 若认定为错题社会影响难以预料 事隔4个多月,12名院士旧事重提,目的在于还数学一个公道。一位教 育界人士就此发表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从学术讨论的角度来看,给这道 题重下结论很有必要;但从招生操作层面上看,若认定为错题,会产生难 以预料的社会影响,这或许是教育部门对争论保持谨慎态度的重要原因。 【全文】 媒体反应 《南方周末》:这不是一个数学问题,它是一个寓言。其寓意是,对 于这样一个不可骑墙的初等问题,为什么全社会的资源似乎用完了都找不 到令人信服的结论呢? 《新闻周刊》:一道普通的高考数学试题被疑出错,事关政治问题还 是学术良知? 《凤凰周刊》:江苏高考数学卷第一题是不是严重影响答卷的错题? 是不是连高中学生都明白的错题被专家在媒体和上报教育部的报告上说成 “无科学错误”? 《科学时报》:江苏一道普通的高考数学试题被疑出错,“这个连中 学生都能弄明白的问题”,竟闹得如此曲折离奇? 死不认错者的三重境界 死不认错有三重境界: 专家和官员坚持“题目无错”,给出的第一个说法是:“现在已经这 样了,你说怎么办?不管再怎么争论,我相信这道题也不会翻案”,“只 要有人为裁判的事,哪怕他是裁判错误,当职裁判的判决就是最终裁判。 ”(《就为一句真话!》,载《南方周末》2003年11月6日。以下有关引文 未注明出处者同)这就是说,凡是存在的都一定是有理由的,凡是“历史 和人民的选择”,就一定是有合法性基础的,否则怎么会有如此这般既成 事实?【全文 】 专家和官员给出的第二个说法是:“这道题目的图形表述有很大的毛 病,可能会误导考生答题,但‘毛病’与‘错误’是两个概念。”其实在 第一个说法的“裁判论”中,就已经显示出专家和官员的某种不自信。正 如越是自卑的人往往越自尊,越是不自信的人,往往越要千方百计勉为其 难为自己吹牛打气。【全文 】 专家和官员给出的第三个说法是:“这个问题我们以后还可以讨论。 ”世界史上有一些棘手问题,高明而谦虚的政治家将其暂时搁置,以待时 机成熟或寄希望于后来者的智慧。但倘若一道中学数学题的对错之争也要 照此办理,则不但后代子孙要惊讶于我们的无知与虚弱,九泉之下的祖先 想必也要为我们的怯懦、苟且、逃避责任而汗颜…… 【全文 】 编后语 柏杨描述的“丑陋的中国人”为什么“死不认错”,因为所有的中国 人,都有充分的理由不认错。今天的中国人,只要有点点来头就离认错越 远,要是谱足够大,那就是一贯正确根本不会出错。 之前有余秋雨先生这种被人咬出130处硬伤而宣布没咬着,当年季羡林 先生对给其挑出毛病的好事者也同样冷冰冰地绝不认错。而近年来一边打 假一边喜欢给人挑硬伤的方舟子在找茬找到了我们的经济学大师汪丁丁身 上时,汪也不是先认错而是先计较起方的态度。 有谁一贯正确?不是永远正确,难道就不能认错吗?一道简单的基本 数学题,承认错了,到底有多么难? 相关专题:20年沉冤何时昭雪 相关专题:正确的余秋雨绝不认错 ~~~~~~~~~~~~~~~~~~~~ ※作者已于 2003-11-13 00:25:29 修改本文※ ~~~~~~~~~~~~~~~~~~~~ ~~~~~~~~~~~~~~~~~~~~ ※作者已于 2003-11-13 00:26:44 修改本文※ ~~~~~~~~~~~~~~~~~~~~ |
||
========== * * * * * ==========
|
返回 |